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教案

9.三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圈点勾画,学习古人写景手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重视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诵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去过三峡的人,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片,或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3分钟)
多媒体显示:
1、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爱好游历,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著有《水经注》一书。

2、《水经注》: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全书40卷,郦道元以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的描写了祖国名山大川,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

它不仅具有地理价值,还具有
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诵读课文(15分钟)
(一)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
阙(que)叠嶂(zhang)曦月(xi)襄陵(xiang)
沿溯(su)素湍(tuan)绝巘(yan)飞漱(shu)
长啸(xiao) 属引(zhu)哀转(zhuan)
②通假字(略)
③古今异义(略)
④一词多义(略)
(二)再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文章大意。

①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划分节奏、注意韵律及情调;
②教师领读,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跟读。

③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整体感知(15分钟)
阅读课文,解决下面问题。

(一)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拔:连绵、高峻
(二)请概括课文第2--4段的文意?
交流点拨:2段写夏季三峡景色: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3段写冬春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4段写秋天三峡景色: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三)作者写了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交流点拨:抓住了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四)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拔: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五、合作探究(10分钟)
(一)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交流点拔:因为“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色。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二)语言赏析: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大声诵读并认真体味。

交流点拔:文中描写春冬两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

“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姿,摇曳生姿。

而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趣”字上。

表达了见春冬之景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又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七、拓展延伸:
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

然后,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幻灯片显示《三峡》与《早发白帝城》,两文对照,请说说此诗与课文内容上的联系,让学生说出两文的异同点。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是描写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第二段与此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季三峡水流迅疾;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