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蒲公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蒲、歪、斜、鹅、荡、淡、挚、鳅、遗、屑、衷、贮”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蒲公英、歪歪斜斜、火红、鹅黄、闯荡、诚挚、快活、向往、泥鳅、遗弃、不屑、无动于衷、置之不理、伫立”等常用词及词组。
3、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学习句型“一……就……” “……怪……的” “……来……去” “不仅……而且……”,学会造句。
过程与方法:5、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6、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7、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初步了解一些自然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9、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10、通过学习,体会”蒲公英”与”妈妈对我的殷切期望”二者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将它们的孩子抱以如此热切的期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学习,体会”蒲公英”与”妈妈对我的殷切期望”二者相似之处。
作者为什么将它们的孩子抱以如此热切的期望。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内容:检查课文一《蒲公英》的词语学习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2、通过学习,体会”蒲公英”与”妈妈对我的殷切期望”二者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将它们的孩子抱以如此热切的期望。
过程与方法:3、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4、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
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同学们,有一种植物,它不喜欢待在偏僻的角落,它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吗?(蒲公英)看,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的飞了起来,这是一朵怎样的蒲公英呢?(会飞的)一、查学诊断1、让学生听写词。
(分两组进行)蒲公英字写得歪歪斜斜火红太阳鹅黄的颜色淡紫衬衣闯荡世界诚挚的祝福感到快活向往未来怪可怜救小泥鳅遗弃孩子不屑一谈置之不理地做无动于衷伫立在山顶板题:蒲公英生齐读课题。
三、教师范读课文(读的练习)1、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生词。
2、老师先把词语范读,并板书重要词语。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老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学生自由读词语并识记词语。
四、学生写的练习1、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识记认为较难的词语。
2、同桌互相交流学习。
五、找朋友,区别形近字蒲——浦英——央歪——甭斜——叙鹅——饿淡——谈闯——闹荡——汤活——话向——响往——住尼——泥秋——鳅遗——贵弃——充屑——肖衷——哀置——暑伫——贮六、学习课文词语内容(1)老师板书重点词语(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3)老师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七、随堂练习:书后99页第一第二题,书后第三第四题。
八、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九、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用重点词语造句.2.做练习册 3.预习朗读课文板书:第十一课散步重点词语的解释蒲公英、歪歪斜斜、火红、鹅黄、闯荡、诚挚、快活、向往授课时间累计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3、通过学习,体会”蒲公英”与”妈妈对我的殷切期望”二者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将它们的孩子抱以如此热切的期望。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提前测评提问学生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一、示标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蒲公英》,读题两遍。
在文章中圈划出描写蒲公英的语句。
哪一句最能体现它的性格特点?二、导学施教(一)、回顾体裁,设置悬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课题旁标明:叙述性散文)那么作者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呢?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紧扣文题,提出问题。
请大家把书打开,老师请几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1、蒲公英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并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文中第2自然段的内容)(它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世界去闯荡.)2、对蒲公英来说,“外面的世界”指的是哪些地方?(田间、山坡、草地、路边、村庄、校园的沙地、河边、沟谷……)3、结合课文内容,你能理解“闯荡”的意思吗?(指蒲公英离开妈妈,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独自生存)4、过渡:妈妈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感叹蒲公英坚韧不拨的品格吗?(不仅感叹蒲公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妈妈还希望“我”能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妈妈的愿望实现了吗?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课文第8自然节相关的内容)5、整篇文章布局十分鲜明,脉络清晰,便于我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母亲对我不同时期的教育.讨论后完成表格内容。
三、(一)童年时期(第1——3自然节)注重落实6个知识点:1、板书。
我在童年时,妈妈送了“我”什么礼物,我的快乐在哪里呢?(随即板书:蒲公英、山坡)妈妈是怎么送给“我”这份礼物的?(引导学生读第1——3自然节)2、引导学生对省略号的运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和积累词汇的意识。
“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省略了更多五颜六色的野花)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花?3、对比的写作方法的渗透。
作者在描写山坡一侧和另一侧不同的景致时,你发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4、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品味内涵。
1)描写蒲公英外形的句子,感受蒲公英轻盈飘飞的情景。
“花儿怪逗人的……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2)描写“我”和妈妈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希望孩子也能像蒲公英那样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说明妈妈的话在“我”的心里留下的印象很深,“我”梦想到自己也像蒲公英那样了,到世界上去闯荡。
5、抓住重点词语感受“我”天真、活泼的性格。
当你看到这么可爱的蒲公英时,你高兴吗?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天真、活泼的性格?(快活地拍着、蹦蹦跳跳采摘、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6、抓住两个“常常”理解我的梦想的产生。
文中用了两个“常常”,赶快找一找,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正因为妈妈常常领“我”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所以“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二)小学阶段(第4——6自然节)注重落实7个知识点:1、板书。
随着这美好的梦想,我上小学了,妈妈送了“我”什么礼物,“我”又在哪里飞来飞去呢?(随即板书:花书包、山路。
)妈妈是怎么送给“我”这份礼物的?(引导学生读第4——6自然节)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母亲的心愿。
“歪歪斜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妈妈掌握的知识很少,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希望我能飞出大山,考上大学)3、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文中的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4、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我”在小学时的表现,同时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向妈妈汇报在学校有所收获的迫切心情和愉快心情?(如“跑回家、刚刚、一边……一边、跳来跳去”等,说明“我”已越来越理解母亲的心),你能用“一边……一边”造个句子吗?(学生造句)5、适当拓展延伸。
你们知道《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歌的内容吗?(课件出示儿歌内容,引导学生激情诵读:“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6、结合实际升华情感。
小作者时刻牢记妈妈的心愿,时刻不忘向妈妈汇报每天自己在学校的收获,你的父母对你又报以怎样的希望,他们常常对你说什么,又为你做了什么?你每天又怎样表现的呢?谁愿意说一说?7、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抓住描写“我”和妈妈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1)“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些飘飞远去的小白花儿。
”——看到孩子会飞了,妈妈很高兴;2)“从妈妈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我是一个细心的孩子,妈妈对我的成长很满意。
(三)中学阶段(第7自然节)注重落实3个知识点:1、板书。
带着这美好的梦想,我上了中学,妈妈又送了“我”什么礼物,“我”又在哪里飞来飞去呢?(随即板书:连衣裙、大马路)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送给“我”这份礼物的?(引导学生读第7自然节)2、抓重点词句理解妈妈的心愿。
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为什么望了好久好久?(说明妈妈为了让我能飞出大山所花费的心思之多)你还发现了什么?(“守着”说明妈妈做连衣裙用了很长时间)(小油灯说明家里生活的贫穷和山区的闭塞)3、通过对比进行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看板书:“我”原来在山路上飞来飞去,现在在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从“山路”和“大马路”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家乡发生的变化,山区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这进一步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上大学及大学期间(第8——14自然节)注重落实6个知识点:1、课件出示重点句子,深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几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这时妈妈又是怎样教育引导“我”的,“我”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引导学生读第8——14自然节中重点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1)“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