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制度
羁
束内Leabharlann 外部自由裁量行政法规 行政立法 行政规章 行政规则制定
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命令
行政处罚 行政强制执行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奖励和行政救济 行政裁决
简易程序
行政处罚程序
一般程序 听证程序
四、行政违法与救济
行政违法 (一)主体违法 主体违法包括主体构成违法、主体职权违法和主体主 观违法三种 (二)内容违法 (三)程序违法 (四)依据违法 依据违法包括事实根据违法和法律根据违法
行政责任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有两个特点: 一是引起承担责任的行政行为实际上由行政人 作为或不作为; 二是承担责任的名义主体虽为行政主体,实质 后果却最终归于国家。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主要有: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 响,履行职务,返还权益,恢复原状,撤销违 法,宣告行政行为无效,被通报批评,行政赔 偿等。
行政人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有四种,即被通报 批评,被行政处分 (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 定有六种行政处分,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 撤职、开除),被求偿(指行政人在行政活动中违法行 使职权导致相对人受损,行政主体在对相对人赔偿 损失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政人承担 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违法所得收入被没收、 被追缴或退赔。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 行政合法原则 2 行政合理原则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 主体上:不 对等性 2 内容上:权利义务的相对性 权利义务的法定性
二、行政法主体
(一) 行政法主体 行政主体 (二) 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 (三) 行政人 公务员
三、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
抽象 行政行为 具体
第四章 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概述 二、行政法主体 三、行政行为和程序 四、行政违法与救济 五、部门行政法常识
一、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行政 • 行政关系 内部行政关系→行政组织法 外部行政关系→行政行为与行政程序法 监督行政关系→行政救济法
(二)行政法的特点 1 形式上:无法典;数量多 2 内容上:广泛;变动;实体和程序交织
五、部门行政法常识
公安行政
一、集会游行示威法 1989年10月,确立了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 则和和平进行原则。 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1986年9月,并民政行政 教育行政 于1994年5月进行了修改。
民政行政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998年10月
教育行政
教育法 1995.3 义务教育法 1986.4 教师法 1993.10 高等教育法 1998.10
行政监督和救济
中国目前已呈法制化的行政监督和救济途径主要有: (一)人大监督和救济 (二)行政机关自身监督和救济 目前,中国行政机关系统专门行使监督权的机关有两 个,一是监察机关,另一个是审计机关。 行政机关自身监督和救济中对相对人合法权益最具制 度性的监督和救济方式是行政复议。 (三)法院监督和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