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龙岩市第二中学陈纪焱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

不同于传统离别诗的伤感,作者的情感是洒脱的。

2.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不舍之情。

学情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首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把新诗放在高中阶段第一单元,可见它的重要性。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新诗上取得的成就是举足轻重的。

《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通过意象传递情感的诗歌。

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新月派新诗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一的新生,他们语文基础一般,思维活跃,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戴望舒的《雨巷》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新诗的能力,能够有意识的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修饰意象的词语,准确找到意象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和不舍之情。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境陶冶教学策略:通过图片、朗读音频,设置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悟作者对康桥的深情营造氛围。

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各个意象的特点,得出这些意象具有共同点,都是自然景物,色彩都比较绚烂,营造的意境是明净的,发现作者对母校的感情是热爱、眷恋和不舍的,同时作者把这种爱藏在心里,不去惊扰康桥,表现了一种洒脱。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视听材料:音频“再别康桥”示范朗读。

图片材料:符合情境的相关图片。

PPT材料:意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呈现,情境呈现。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设计目的:用母校情怀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时间预设1分钟)母校,是每个人的心中情感茵茵的地方,说起母校,就会触碰到内心的柔软。

同学们刚刚从不同的初中进入到我们学校,离开母校,这种感触肯定很深。

今天,我们看看徐志摩离开母校,会是怎样的情感?步骤二:背景介绍(设计目的:简单介绍作者新诗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康桥情怀,对学生理解作者对康桥的深情有很大的帮助。

时间预设3分钟)徐志摩,出身于浙江的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诗坛上的一位巨星。

新月派的诗歌受英国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讲究三美。

哪三美,具体分析诗歌的时候再说。

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是作者的母校,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徐志摩曾经以特别生的资格在那里学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后来回忆,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最美好的时光。

那里可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他父亲期望他成为一个银行家,他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政治家,所以,他之前留学美国的时候,攻读的是跟银行学、经济学、历史学相关的专业。

到了康桥,他受到了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方文学的熏陶,发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开始创作诗歌,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回国后新诗创作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可以说,康桥,是他事业上的转折点。

另外,他一直热衷于政治,在这里,他接收到了很多新潮的政治思想,开阔了眼界。

他在一篇文章里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康桥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母校,可以说是让他脱胎换骨的地方。

步骤三:析意象,悟情感。

(设计目的:通过分析意象的特点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这个部分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修饰意象的词句,来分析出意象的特点。

分析情感的时候,引入传统的送别诗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洒脱。

时间预设22分钟。

)听朗读,总体感受诗歌的感情:别离之情。

那么,这首《再别康桥》的离别之情又是怎么样的呢?诗歌的感情,常常是通过意象来传递的,先请同学们找出主要意象: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清泉、星辉、夏虫等。

云彩:西天的云彩,就是靠近夕阳落山的方向的云彩,特点是绚烂的,热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热爱,要跟这么美好的事物告别,表现了作者的不舍之情。

怎么理解最后一段“不带走一片云彩?”一般情况我们热爱一个地方,要离开了,不是应该带点什么念想吗?比如一掊土,照照相什么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可以合起来分析,这两节很相似,只是改变了少数字,在这两节里,关键词是“轻轻的”“悄悄的”,这两个词语,一直强调作者是轻轻的、悄悄的来,轻轻的、悄悄的走,换成另外的词语,默默、小心翼翼、蹑手蹑脚……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生怕打扰别人的时候,那作者这样是为什么呢?生怕打扰康桥。

作者要把对康桥的爱放在心里,不去打扰他,表现了他的洒脱。

柳树:为什么是金柳?夕阳照耀。

作者是怎么写柳树的?用比喻的修辞,把夕阳照耀下的柳树,说成是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写出了它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它的热爱和眷恋。

能否把“柳树”换成其他树?不行。

柳树与“留”谐音,在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表达了惜别之情。

艳影:为什么作者说这个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的意思是起伏动荡,也就是说,柳树的影子一直在作者的心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柳树的热爱和眷恋。

青荇:用什么词语修饰?油油的,写的是颜色的特征,绿得很润泽。

“招摇”,原来是贬义词,在这里是招手、摇摆的意思,用了拟人的手法,贬词褒用,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多情(招手是在跟作者告别),表现了作者对青荇的热爱和眷恋。

柔波:这里的水波都是温柔的,水波本无情,这里的温柔,是作者赋予它的特点。

作者心甘情愿做这柔波里的一条渺小的水草,前提是康河的柔波里的水草,这样就可以一直在康河里了,表现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爱恋。

一潭:用了比喻,把清潭比作天上的彩虹,写出了它的色彩斑斓、转瞬即逝。

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很美好,却容易消逝,是什么像这个梦一样,美好又很快的消逝了?在康桥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回忆初中三年,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星辉:斑斓,灿烂,美好,作者回想自己曾经在康和泛舟的情景,是欢快的,兴奋的,忘却了自己要离开这个地方,甚至想要纵情的放歌,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夏虫:沉默。

虫子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借夏虫沉默写自己沉默,侧面烘托。

在第六节里,他终于还是没有放歌,他又回到了现实,冷静下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还是选择了默默的离开。

在这里,“夏虫也为我沉默”,怎么理解这个“也”?还有谁在沉默?显然是作者。

这里他不说自己沉默,而是通过夏虫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沉默,这种写法,叫做——侧面烘托。

步骤四:小结。

(设计目的:既把绘画美的特点穿插其中,又强调了通过分析意象得出作者情感的知识点。

时间预设3分钟。

)这几个意象,实际上是作者重返旧地所看到的景象。

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色彩:绚丽。

都是什么东西?归类一下,这些意象都是自然物象。

每一节都用了一些动词,使画面有动有静。

这种意境的特点:清新明快。

这就是新月派诗歌的特点之一:绘画美——景物的选择清新,色彩绚丽,画面富有动感。

小结:这三节通过选取金柳、艳影、青荇、一潭等意象,营造清新明快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眷恋和热爱,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虽然不舍,却并不伤感,作者要把这里的一切放在心里,不去打扰他,表现了他的洒脱。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离别之情的诗句,说说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了一种担忧,就要分开了,过了阳光,就没有老朋友在身边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离愁别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依依不舍之情。

这是它特别的地方,虽然不舍,却并不伤感。

步骤五: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的特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时间预设5分钟)建筑美——思考诗歌外观、格式上的特点。

1.四行一节,每节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行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

2.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

音乐美——思考诗歌韵律上的特点。

1.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有一种音乐的旋律美。

2.回环复沓、叠词的使用,节奏感强,有一种音韵美。

步骤六: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反复诵读。

(设计目的:在已经分析了作者感情的基础上,结合技巧的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点评,学生更能够深切的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眷恋和不舍。

时间预设10分钟)1.第一节和第七节,语调要轻,语速要缓。

特别是“轻轻的”“悄悄的”,语速要更慢,音调要更轻。

2.二——五节,描写景物,相对欢快,第五节达到情感的高潮。

其中语速要放缓、重读的词语有“荡漾”“招摇”“甘心”“沉淀”“放歌”。

学生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板书:主板书绘画美三美建筑美音乐美副板书:通过……意象,营造……氛围,表达作者……感情。

作业设计: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完成《名校学案》p10中徐志摩《雪花的快乐》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1.本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思路清晰,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多媒体的使用很好的为课堂服务。

设计的两个教学重点,都较好的完成了,一是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二是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2.第一个教学重点,自己感觉比较满意,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抓住诗歌的感情,并且能够和传统的送别诗比较,突出本诗的特点——表达的是离别之情,却相当洒脱。

作者对母校是热爱的,眷恋的,不舍的,但因为作者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是清新明快的,所以总体基调并不伤感。

分析意象特点的时候,挖掘得比较细腻,能够让学生自然地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比如,在分析“青荇”这个意象的时候,“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作者为什么心甘情愿去做一条渺小的水草?引导学生,这个水草,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康河的柔波里的水草,学生很自然的能够想到,这样就能够永远待在康河里,作者的不舍之情,对康河永久的眷恋之情,也就很自然的能够分析出来了。

诗歌的绘画美的特点很自然的穿插融入在这个部分里,也是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

3.在第二个教学重点的操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更进一步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中做得好的地方是,能够先总体进行指导,给学生时间大声诵读。

不够的地方,在学生站起来朗读的时候,点评得太过仓促,不够到位。

如果当时的点评详细一些,从语调变化、重音把握、节奏变化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相信学生的收获更大,对诗歌的感情把握会更加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