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程序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程序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
程序
(一)再审和提审
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重
新审判有再审和提审两种情形。

再审是指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根据再审决定或者再审
指令对案件重新审判的程序。

人民法院实行再审,理应严格遵守刑事
诉讼法的相关规定:(1)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理应另行组成合议庭
实行。

原来审判该案的合议庭成员,理应回避。

(2)原来是第一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一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能够上诉、抗诉;原
来是第二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
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提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
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接受同级人民
检察院的再审抗诉后,直接调取原审案卷和材料,并组成合议庭对案
件实行审判的程序。

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理
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对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以外,人民法院理应制作再审决定书。

(二)开庭审理、不开庭审理与不得加重刑罚的情形
对原审被告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行为水平的再审案件,能够不开庭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5条第2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再
审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理应派员出席法庭。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
告人,其他同案原审被告人不出庭不影响审理的,能够不出庭参加诉讼。

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以外,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

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告人的,不得加重其他同案
原审被告人的刑罚。

(三)开庭前的工作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理应实行下列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将再审决定书、申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前,重大、疑难案
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并通知其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3.将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以前送达原审被告
人(原审上诉人),告知其能够委托辩护人或者依法为其指定承担法律
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4.至迟在开庭15日前,重大、疑难案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通
知辩护人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5.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7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6.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
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7日以前送达;
7.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7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控辩双方收到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后,人民法院通知开庭之日前,能够提交新的证据。

开庭后,除对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有利的外,人民法院不再接纳新证据。

人民法院理应在开庭30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或者辩护人
查阅、复制双方提交的新证据目录及新证据复印件、照片;理应在开庭
15日前通知控辩双方查阅、复制人民法院调取的新证据目录及新证据
复印件、照片等证据。

(四)强制措施与中止执行
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需要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由人
民法院依法决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再审案件,需要对被告人采取
强制措施的,由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

再审期间不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被告人可能经再审改判
无罪,或者可能经再审减轻原判刑罚而致刑期届满的,能够决定中止
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必要时,能够对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
住措施。

(五)审理程序
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再审案件,人民检察院在开庭审
理前撤回抗诉的,理应裁定准许。

人民法院审理申诉人申诉的再审案件,申诉人在再审期间撤回申
诉的,理应裁定准许;申诉人经依法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
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理应裁定按撤回申诉处理,但申诉人不是原
审当事人的除外。

参与过本案第一审、第二审、复核程序审判的合议庭组成人员,
不得参与本案的再审程序的审判。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理应重点针对申诉、抗诉和决定再审的理由实行审理。

必要时,理应对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实行全面审查。

开庭审理前,合议庭理应核实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何时因何
案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判,在服刑中有无重新犯罪,有无减刑、假释,
何时刑满释放等情形。

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到达开庭地点后,合
议庭理应查明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基本情况,告知原审被告人(原
审上诉人)享有辩护权和最后陈述权,制作笔录后,分别由该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签名。

开庭审理时,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及书记员,检察人员、辩护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并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再审案件,对人民检察院接到出庭通知后不派员出庭,且未说明原因的,能够裁定按撤回抗诉处理,并通知诉讼参与人。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系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宣读再审决定书;系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由检察人员宣读抗诉书。

系申诉人申诉的,由申诉人或者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陈述申诉理南。

在审判长主持下,控辩双方应就案件的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问题分别实行陈述。

合议庭对控辩双方无争议和有争议的事实、证据及适用法律问题实行归纳,予以确认。

审判长主持下,就控辩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实行法庭调查和辩论;控辩双方对提出的新证据或者有异议的原审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实行质证。

进入辩论阶段,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然后由检察人员发言,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发言;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出申诉的,先由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发言,检察人员发言,然后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先由检察人员发言,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发言,然后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及其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既有申诉义有抗诉的,先由检察人员发言,后由申诉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者辩护人发言或者发表辩护意见,然后由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辩护人发言或者发表辩护意见。

检察人员、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能够互相辩论。

合议庭根据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和辩论情况,能够当庭宣布认证
结果。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实行再审的刑事自诉案件,理应依法作出判决、裁定;附带民事部分能够调解结案。

再审改判宣告无罪并依法享有申请国家赔偿权利的当事人,宣判
时合议庭理应告知其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即有申请国家赔偿的权利。

(六)中止审理与终止审理
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收到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后下落不明
或者收到抗诉书后未到庭的,人民法院理应中止审理;原审被告人(原
审上诉人)到案后,恢复审理;如果超过2年仍查无下落的,理应裁定
终止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