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某造船厂违章动火引起火灾1.事故概况及经过1988年4月10日,某造船厂安技科、保卫科、消防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准备对274号潜艇周围的地面油污进行清除。
当日14时许,李某某到三〇三车间上班,在没有接到易燃易爆危险场所明火作业施工单的情况下,将氧气阀门和乙块阀门同时打开,拿起氧割枪试了火,然后把氧气,乙块输气胶管及氧割枪拉到二四七号潜艇7.8号燃油压载水仓的底部,欲对艇尾部至艇首之间的第三块格子扳动火切割,被安技科副科长韩某某发现制止后,李某某在没有通知消防队员的情况下,又未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擅自动火切割,氧割枪火焰引燃了格子板渗透的残油,顿时274号潜艇的7.8号艇的底部全部着火燃烧,将在该两舱内进行除锈作业的10名女临时工烧死,4名女临时工烧伤,潜艇部分零件与船台小车被烧坏,造成经济损失5万多元。
2.事故原因分析(1)不服从管理。
李某某在没有接到易燃易爆危险场所明火作业施工单的情况下,擅自动火切割,被安技科长韩某某发现制止后,又擅自动火切割,引燃油污起火。
(2)违章动火。
《气割(气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第三条明文规定再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作业,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李某某切割时既没有采取防火措施,也没有向消防人员报告,导致大火失控。
3.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始终牢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事事想安全,处处注意安全。
(2)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
操作规程是实践的结晶,是教训的总结,是工人操作的依据。
动火作业前,要按规定进行动火分析,采取消防措施等。
对于违反操作规程的人和事必须坚决制止,绝不能姑息迁就。
(3)加强现场管理工作。
对易燃易爆场所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迅速采取措施,在隐患没有消除的情况下,无关人员要禁止到危险场所。
案例二内蒙古自治区某炼油厂出料口静电引起一场大火1.事故概况及经过1996年11月30日晚,内蒙古自治区某炼油厂聚丙烯车间聚合操作工,将聚合釜内反应完的粉料按照操作规程放入氧含量合格的闪蒸釜内。
闪蒸操作员按照工艺要求对此批粉料抽真空,充氮置换处理后,经化验岗操作员分析可燃气浓度合格后,再经去活处理后于20时7分通知包装岗位开始出料。
包装班班长接到出料单后带领大家到现场出料包装缝袋,当时出料已达2t,20时17分,出料口突然起火,进而蔓延至整个包装现场。
火灾直接经济损失43万余元。
2.事故原因分析(1)粉料在出料包装过程中与管壁及包装袋摩擦产生静电,电量增大而未被及时导走,积聚到一定程度释放静电火花,引燃周围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物,进而引燃粉料。
这是事故发生的原因。
(2)闪蒸釜出料口缺乏静电防护装置,存在静电放电隐患。
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3.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1)粉料再出料时要控制好流速,并防治静电积聚。
(2)粉料出料包装缝袋要使用防静电封装机。
(3)闪蒸釜出料口设置静电防护装置。
案例三山东某油库8.12特大火灾事故1998年8月12日9时55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某油库老罐区,2.3万m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爆炸起火,大火前后共燃烧104h,烧掉原油4万多m³,占地250亩的老罐区和生产区的设施全部烧毁,这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在灭火抢险中,10辆消防车被烧毁,19人牺牲,100多人受伤。
其中公安消防人员牺牲14人,负伤85人。
大约600吨油水在某相邻海面形成几条十几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造成某相邻海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洋污染。
1.事故经过8月12日9时55分,2.3m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
到下午2时35分,青岛地区西北风,风力增至4级以上,几百米的火焰向东南方向倾斜。
燃烧了4个多小时,5号罐里的原油随着轻油馏分的蒸发燃烧,形成速度大约每小时1.5米,温度为150~300℃的热波向油层下部传递。
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罐底部的积水,原油中的乳化水以及灭火时泡沫中水的汽化,使原油猛烈沸溢,喷向空中,洒落四周地面。
下午3时左右,喷溅的油火点燃位于东南方向相距5号油罐37米处的另一座相同结构的4号油罐顶部的泄漏油气层,引起爆炸。
炸飞的4号油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邻30米处的1号,2号和3号金属油罐顶部震裂,造成油气外漏,约1min后,5号油罐喷溅的油火又先后点燃了3.2.1号的油罐的外漏油气,引起爆燃,整个老罐区陷入一片火海。
失控的外溢原油像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再地面上四处流淌。
火海席卷着整个生产区,东路,北路的两路油火会和成一路,烧过油库1号大门,沿着新港公路向位于低处的某相邻油港烧去。
2.事故原因(1)该油库区储油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合理。
(2)混凝土油罐先天不足,固有缺陷不易整改。
(3)混凝土油罐只重储油功能,大多数因陋就简,忽视消防安全和避雷针设计,安全系数极低极易遭受雷击。
(4)消防设计错误,设施落后,力量不足,管理工作跟不上。
(5)油库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少漏洞。
3.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各种油品企业及其上级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各级领导再指导思想上,安排工作上和资金使用上要把防雷,防暴,防火工作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对油品储运,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决策时,应到对包括社会环境,安全消防在内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论评和评价,要坚决实行“三同时”。
(3)充实和完善《石油设计规范》和《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管理规定》,严格保证工程质量,把隐患消灭在投产之前。
(4)逐步淘汰非金属油罐。
对尚在使用的非金属油罐,研究和采取较可靠的防范措施。
提高对感应雷电的屏蔽能力,减少油气泄漏。
同时,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技术鉴定,明确规定大修周期和报废年限,划分危险等级,分期分批停用报废。
(5)研究改进现有油库区防雷防火防地震防污染系统,采用新技术高科技,建立自动检测报警联防网络,提高油库自救自防能力。
(6)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增强应变能力,指定必要的消防抢救疏散撤离的事故预案,提高事故应急能力。
案例四江西某农药厂多人急性一甲胺中毒事故1.事故过程1991年9月3日凌晨2时30分,由上海某染料化工厂一辆满载98%一甲胺的货运槽罐汽车开往江西省鹰潭地区某农药厂,途径上饶县沙溪镇时,司机和押运员违反有关化学毒品不得进入居民区的规定,将汽车驶向镇内。
由于该镇居民再路旁堆石块等建筑材料,致使路面很窄。
当车绕到左侧强行通过时,其槽罐进料口阀门被树枝击断。
致使大量液态一甲胺蒸汽向外喷射,2.4t一甲胺在10多分钟内全部泄漏完。
顷刻间街区毒气浓雾弥漫,波及范围约22.9万m³。
当时气温高达37℃,又值全县停电。
该镇共有900多居民,其中600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毒害。
在漆黑之夜,在睡梦中被一甲胺蒸汽的窒息性臭味刺激惊醒的居民,纷纷夺门而出,四处奔走呼救。
当时有6人窒息死亡。
受灾的126户,住院治疗有150人,其中50人重危。
在事故中心区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此外,污染区内的家畜家禽死亡千余只。
树木,禾苗,蔬菜全枯萎而死,储存的水果,食物变质毁坏。
事故中先后共38人抢救无效而死亡。
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
本次事故使昔日繁荣的沙溪镇变得一片萧条,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2.事故原因事故原因时多方面的:事前未办危险化学品准运证,押运员未进行安全卫生培训;槽罐车本身结构不合理,进口阀高立在罐体上边,周围无护栏;司机违章将危险品罐车开进人口密集的村镇;道路不畅而强行通过;车上无防护器具,发生泄漏事故后,押运员不能进入现场堵漏,司机也不能立即戴上防护器将车开到旷野无人处,而是弃车逃命。
本次惨案主要教训时管理不严,有章不循。
案例五吉林某化肥厂氮气窒息,致人死亡1.事故概况及经过1991年8月21日6时,吉林省某化肥厂一造气车间煤气除尘机,在厂年度大检修期间,系统停车,氮气置换合格。
6时10分,工段长安排班长王某拆总管上600mm的人孔堵板,100mm的排污孔堵板和200mm的手孔堵板。
7时20分,分析工按朱某的要求到人孔分析,当班值班长用长约1m的玻璃管取样,取样分析合格,当班值班长在进罐证上签字,并将其交给朱某。
王某没有得到作业负责人的允许,也没有经作业负责人当班值班长,监护人共同检查确认措施落实情况,就进入人孔开始管道内部冲洗。
这时,四车间负责652工段的工艺师发现管道人孔处有人作业,感觉不妥,让分析工在管道南头取样分析,氧含量不合格,马上让其停止作业。
朱某和工段长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先后进入管道内救人。
工段长经抢救恢复正常;王某,朱某因氮气窒息时间较长,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1)管内氧含量低,氮气窒息致人死亡。
(2)车间工段长在没有制定具体清洗方案的情况下。
违章安排清洗工作。
(3)清洗作业人缘违反进罐作业规定,未经检查确认,就进入管道作业。
(4)监护措施不落实,既不准备防护器材,又没有急救措施,也没有建立可靠的联系方式。
(5)抢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未采取任何措施就进入管道内救人,致使失态进一步扩大。
3.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对年度大检修所有检修项目的安全措施应重新赋予确认,各级人员要做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规定办事,进一步加强对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杜绝双违现象。
(2)加强培训,严格要求,提高车间领导及职能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
(3)对职工进行防护救护知识培训,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4)改变清洗方式,实行不进入冲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