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通史(1)第一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中国通史(1)第一次形成性作业及答案

中国通史(1)第一次形成性作业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北京猿人的婚姻形态处在:①杂交时期②血缘婚时期③族外婚时期④对偶婚时期2、北京猿人身体各部发展不平衡,进化最快的是:①手②脚③大脑④腿3、著名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是处于:①母系氏族公社初期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③古人时期④母系氏族公社发展、繁荣时期4、在西周的诸侯国中,建都商丘的是:①齐②鲁③燕④宋5、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是:①蓝田人②元谋人③北京人④山顶洞人6、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①父权制国家②封建领主制国家③封建地主制国家④奴隶制国家7、西周共和行政元年是公元前何年:①771年②770年③841年④403年8、我国古代的法家创始人是:①韩非②申不害③李悝④李斯9、母系氏族公社开始于:①距今十万年前②距今五万年前③距今二十万年前④距今一万年前10、商朝的建立者是:①伊尹②盘庚③成汤④武丁11、弭兵运动的发动国是:①宋国②楚国③晋国④卫国12、道家的创始人是:①老子②荀子③庄子④李悝13、西周“国人暴动”中的“国人”多是指的:①奴隶②平民③中小领主④农奴14、马陵之战的交战国是:①魏与齐②楚与齐③楚与晋④魏与赵15、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文集是:①《春秋》②《左传》③《仪礼》④《尚书》1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①孙权②孙武③孙膑④孙坚17、废除“禅让制”,确立王位世袭制的是:①禹②益③启④汤18、商朝最强盛的时期在:①成汤时期②盘庚时期③武丁时期④商纣王时期19、商朝盘庚时期,将国都由奄迁至:①朝歌②镐京③亳④殷20、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①灵渠②邗沟③郑国渠④白渠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春秋五霸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

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

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为: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文景之治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昭君出塞西汉武帝时,汉匈之间进行了几次战争,双方互有损失,汉方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匈奴各部之间互相攻杀。

其中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要求与汉和亲。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汉匈从此友好相处。

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20分。

辨别正误2分,说明理由2分)1、半坡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著名遗址之一,位于长江下游浙江省,属于父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答:错误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2、禅让时代就是军事民主制时期,禅让它标志着此时已经正式建立国家。

答:错误禅让制,属于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军事民主制是是指氏族制度的解体或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走向国家阶级压迫机关的过渡形式。

在国家的产生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3、盘庚迁都以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故此可称之为商朝著名的开国君主。

答:错误商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是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庚是商朝的君主。

4、西周的朝政由召公和周公代管时期,史称“共和行政”,由此导致的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答:正确公元前841年,国人的愤怒终于达到了极点,他们(包括普通的平民和一部分贵族)不堪再忍受暴政,自发的联合起来赶走了周厉王。

其后,起义的国人推举德高望重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朝政,直至公元前827年,厉王之子宣王即位而止,历时14年,史称“共和行政”。

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

5、随着汉初中央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尖锐,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杀死诸侯,消减诸侯王的封地。

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答:错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主张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以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建议,并开始削藩。

吴王刘濞遂伙同楚王刘、越王刘逐、胶西王刘、胶东王刘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僻光“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是为“七国之乱”。

(没有建议杀死诸侯。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变法主要内容1、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3)统一度量衡2、政治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即位,在其祖母冯太后主持下进行六项改革:第一,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任期按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污的办法。

第二,均田制。

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休田加倍,不宜蚕桑地区,授麻田。

露田、桑田基本不得买卖,年70还田于官。

奴婢与农民同,地方官随职在地区授公田、不得买卖。

第三,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代替宗主督护制。

第四,户调制。

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未娶者、奴婢、耕牛等皆有纳税归定。

第五,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第六,改易风俗:鲜卑族用汉服、上朝用汉语、改汉姓,迁入洛阳则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改革的意义是:第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进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也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第三,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五、综合分析题(共20分)如何看待秦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制?1.概念: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2.特点(1)特点(秦汉时期的):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3.秦汉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确立皇帝制(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3)颁布秦律(4)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5)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作用(1)作用(秦汉时期的):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A.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B.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

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