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3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四、循环热效率与平均压力 式中: 式中: Va —压缩比, ε = 压缩比, 压缩比
ε
Va —气缸总容积 气缸总容积
Vc
Vc —气缸压缩容积 气缸压缩容积
Pz 压力升高比 λ —压力升高比 ,λ = Pc ρ —预胀比 , ρ = V z 预胀比 Vz'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2、石油燃料的炼制 、 1)直馏法: )直馏法: 石油→蒸馏与凝结 蒸馏与凝结→ 占石油的25—40% 石油 蒸馏与凝结 40—205℃ 馏出汽油 ℃ 占石油的 130—300℃ 煤油 ℃ 250—350℃ 柴油 ℃ 350—500℃ 润滑油 ℃ 500以上℃ 重油 以上℃ 以上 2)热裂法: )热裂法: 重油→加温 加压、 加温、 重油 加温、加压、400℃以上 高分子量成份裂解成低分 ℃以上→高分子量成份裂解成低分 子量的成分,因大分子的重烃含氢少, 子量的成分,因大分子的重烃含氢少,分裂后产生的轻分子 烃中,含有不饱合烃。 烃中,含有不饱合烃。 3)催化裂化法: )催化裂化法: 重油→加温 加压、催化剂→催化剂使加温较低 加温、 催化剂使加温较低, 重油 加温、加压、催化剂 催化剂使加温较低,气态含量 较少,可使烷烃脱氢、环化形成芳香烃,品质高。 较少,可使烷烃脱氢、环化形成芳香烃,品质高。 此外,还有加氢、异构化、迭合、芳构化等石油加工工艺, 此外,还有加氢、异构化、迭合、芳构化等石油加工工艺, 生产高级汽油。 生产高级汽油。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3、柴油与汽油的理化性质 、 (1)柴油的理化性质 ) 1)低温流动性:用凝点评价 )低温流动性: 凝点:温度再下降,失去流动性,凝固。 凝点:温度再下降,失去流动性,凝固。我国的柴油用凝点 编号。 编号。 2)雾化性:用粘度评价 )雾化性: 粘度:燃料流动性的尺度,表示燃料内部摩擦力的物理特性, 粘度:燃料流动性的尺度,表示燃料内部摩擦力的物理特性, 影响柴油的喷雾质量。 影响柴油的喷雾质量。 粘度大, 粘度大,不易雾化 粘度小, 粘度小,易雾化 3)蒸发性 ) 50%馏出温度:平均蒸发性,低→蒸发性好,喷入后能迅速 馏出温度: 蒸发性好, 馏出温度 平均蒸发性, 蒸发性好 蒸发、混合,有助于燃烧; 蒸发、混合,有助于燃烧; 90%和95%馏出温度:表示柴油难于蒸发的重馏分的数量, 和 馏出温度:表示柴油难于蒸发的重馏分的数量, 馏出温度 不易蒸发, 高→不易蒸发,与空气混合不均匀,冒烟。 不易蒸发 与空气混合不均匀,冒烟。
一般情况下: 涡流室、予燃室可以燃用较重馏分的柴油, 一般情况下: 涡流室、予燃室可以燃用较重馏分的柴油,并且馏程可宽 直喷式柴油机希望燃用轻馏分柴油, 直喷式柴油机希望燃用轻馏分柴油,馏程窄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4)发火性: )发火性: 用十六烷值评价 柴油机要求燃料发火性好,着火落后期短, 柴油机要求燃料发火性好,着火落后期短,而汽油机则要求 着火落后期长。 着火落后期长。 评定柴油发火性用CFR单缸试验机。 单缸试验机。 评定柴油发火性用 单缸试验机 标准燃料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二、理论循环假设 1. 工质是理想气体, 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物理常数相同; 物理常数相同; 2. 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 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 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定压向工质加热, 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定容或定压向工质加热, 工质放热为定容放热。 工质放热为定容放热。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2. 等熵指数 空气的等熵指数为1.4, 空气的等熵指数为 ,燃料与空气混合气的等熵指 数小于1.4,混合气稀,等熵指数增大,热效率增加。 数小于 ,混合气稀,等熵指数增大,热效率增加。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3. 压力升高比
1.
2.
定容循环: 定容循环: 由公式知:加热量增加,压力升高比增加, 由公式知:加热量增加,压力升高比增加,循环平均 压力增加; 压力增加; 循环热效率不变。 循环热效率不变。 混合循环: 混合循环: 压缩比与加热量一定,压力升高比增加, 压缩比与加热量一定,压力升高比增加,循环热效率 增加。 增加。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六、比较 1. 加热量、初始下一定,压缩比相同, 加热量、初始下一定,压缩比相同,比较三种循环 热效率的大小。 热效率的大小。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小,混合循环居中,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小,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环最大; 环最大; 等加热循环热效率最大,混合循环居中, 等加热循环热效率最大,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环 最小。 最小。 2. 加热量一定,初始一定,最高压力一定, 加热量一定,初始一定,最高压力一定,比较三种 循环的热效率的大小。 循环的热效率的大小。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大,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放热量等容加热循环最大,混合循环居中, 环最小; 环最小; 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小,混合循环居中, 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小,混合循环居中,等压循 环最大。 环最大。
四、循环热效率与平均压力 式中: 式中: —等商指数 等商指数
κ
Vb 后胀比 δ —后胀比,δ = Vz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五、理论循环分析 1. 压缩比 压缩比增加,三个循环的热效率增加。压缩比增加, 压缩比增加,三个循环的热效率增加。压缩比增加, 温差及膨胀比增加,热效率增加; 温差及膨胀比增加,热效率增加; 图知, 由T—S图知,加热量一定,压缩比增加,放热量减 图知 加热量一定,压缩比增加, 由热效率公式知,热效率增加。 少,由热效率公式知,热效率增加。 柴油机压缩比增加,主要考虑冷起动, 柴油机压缩比增加,主要考虑冷起动,但热效率增 加已经很少;但汽油机压缩比增加, 加已经很少;但汽油机压缩比增加,热效率增加很 但压缩比大于12后 热效率上升已经很慢。 大。但压缩比大于 后,热效率上升已经很慢。
第三章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内燃机循环的热力学模型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一、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 用简单公式阐明热力学参数间关系, 用简单公式阐明热力学参数间关系,明确提高循环 效率和平均压力的途径; 效率和平均压力的途径; 2. 确定循环效率的极限, 确定循环效率的极限,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 作过程进行完善程度及改进潜力; 作过程进行完善程度及改进潜力; 3. 有利于比较各种热力循环的经济性。 有利于比较各种热力循环的经济性。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一、内燃机的燃料 (一)石油燃料 1、组成与性质 、 内燃机传统燃料,汽油与柴油,石油产品, 内燃机传统燃料,汽油与柴油,石油产品,主要成 份有碳、氢两种, 份有碳、氢两种,占97—98%,还含少量的硫、氧、 ,还含少量的硫、 氮等,微量砷、 钙等。 氮等,微量砷、钠、钾、钙等。 石油产品以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形式出现, 石油产品以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形式出现,分 子式为CnHm,称为烃。 子式为 ,称为烃。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2)分子的化学结构对燃料性能的影响 ) 1)烷烃 )烷烃CnH2n+2 正构物,饱和的开式链状结构。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正构物,饱和的开式链状结构。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易 变质,高温下易分解(着火),而且碳链越长越易着火, ),而且碳链越长越易着火 变质,高温下易分解(着火),而且碳链越长越易着火,是 柴油的组成部分。 柴油的组成部分。 异构物,比正构物分子结构紧凑,高温下不易氧化( 异构物,比正构物分子结构紧凑,高温下不易氧化(不易着 火),汽油中的组成部分。 ),汽油中的组成部分。 汽油中的组成部分 2)烯烃CnH2n )烯烃 不饱各开链结构,有一个双键,常温下化学不稳定, 不饱各开链结构,有一个双键,常温下化学不稳定,保存期 易产生胶质。 长,易产生胶质。 高温下,不易着火,比烷烃抗爆性好,热裂汽油中含成份较 高温下,不易着火,比烷烃抗爆性好, 多。 3)环烷烃 )环烷烃CnH2n 饱各的环状分子结构,不易分裂, 饱各的环状分子结构,不易分裂,热稳定性和发火温度比直 链烃高,适于作汽油机燃料,不宜作柴油燃料。 链烃高,适于作汽油机燃料,不宜作柴油燃料。 4)芳香烃CnH2n-6 ) 基本化合物是苯,所有芳香烃都有苯基成分,分子结构坚固, 基本化合物是苯,所有芳香烃都有苯基成分,分子结构坚固, 热稳定性比其它烃都高,高温下不易发火,是良好的抗爆剂, 热稳定性比其它烃都高,高温下不易发火,是良好的抗爆剂, 直馏汽油中含量较少。 直馏汽油中含量较少。
第二节 内燃机的燃料及其热化学
(1)碳原子数对燃料性质的影响 ) 从石油气、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到渣油, 从石油气、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到渣油,随碳原 子数的增大,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分子量逐渐增大, 子数的增大,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分子量逐渐增大, 质量变重,挥发性变差,粘度增大, 质量变重,挥发性变差,粘度增大,化学稳定性变 自燃性变好,点燃性变差。 差,自燃性变好,点燃性变差。
ρ =1
ηtv = 1 −
1
ε k −1
ε κ Pa (λ − 1)η tv Ptv = ε −1 κ −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四、循环热效率与平均压力 3. 定压循环 :
λ =1
ρκ −1 η tP = 1 − k −1 ε k ( ρ − 1)
ε κ Pa PtP = κ ( ρ − 1)η tP ε −1 κ −1
第一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三、理论循环 1. 定容( 定容(Otto)循环:汽油机按等容循环工作,燃烧 )循环:汽油机按等容循环工作, 速度高,简化为Otto循环。 循环。 速度高,简化为 循环 2. 等压( 等压(Diesel)循环:低速柴油机,高增压柴油机, )循环:低速柴油机,高增压柴油机, 受缸内最高压力限制,燃料大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 受缸内最高压力限制,燃料大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 简化为Diesel循环。 循环。 简化为 循环 3. 混合循环:高速柴油机, 混合循环:高速柴油机,燃料部分在上止点附近燃 部分在上止点后燃烧,简化为混合循环。 烧,部分、理论循环分析 4. 预胀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