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理论)试卷A(考试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是大多数基本形有秩序的排列,在方向上一致,而少数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异效果。
2、同一基本形的空间中的方向,也能得到近似的形状。
3、面具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
4、打散构成是一种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为各个部分、单位,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
5、色光混合中,三原色光是指朱红、翠绿、。
6、色彩的三要素是、、。
7、光的波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
8、黄金分割比的比例是1:。
9、色彩可以分为两大范畴。
10、在密集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基本形的面积要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形状可以相同或近似,不能组织涣散。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1、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家具设计等,属于。
()A、装饰设计B、视觉传达设计C、机能设计D、环境设计12、用色彩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必须利用色彩的变化。
()A、饱和B、冷暖C、色相D、对比13、决定一个色彩力量的三个因素是纯度、明度和。
()A、位置B、冷暖C、面积D、形状14、构成设计作为的一种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的描写手法。
()A、色彩训练B、造型训练C、空间训练D、技法训练15、最白的表面对光线的实际反射率是。
()A、85%B、90%C、95%D、100%16、白色是无彩色,它在冷暖性质上属于。
()A、冷色B、暖色C、中性色D、相近色17、在色彩构图中,突出形态主要靠。
()A、色相对比B、明度对比C、纯度对比D、冷暖对比18、在毕加索的作品《梦》中,画面明确地分成了色平面。
()A、2个B、3个C、4个D、5个19、形体中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的大小关系称之为。
()A、条理B、对称C、均衡D、比例20、蠕变是指在不变载荷作用下,随着时间延续而逐渐增大的材料。
()A、弹性应变B、塑性应变C、膨胀性应变D、收缩性应变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21、形象22、规律性骨骼23、固有色24、冲击载荷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25、什么是孟赛尔色立体结构?它的优点是什么?26、何谓加法混合?27、为什么说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色彩构成(理论)试卷B(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从色彩表现的性格上看,色调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
()A、橙B、黄C、红D、绿2、在设计中常常运用为主调的空间设计,满足人们对洁净、轻松的购物空间的需求。
()A、白色B、黑色C、蓝色D、粉色3、在连续对比中,先看色彩恰好是互补色时,则会增加后看色彩的使之更。
()A、纯度、鲜艳B、明度、柔和C、纯度、柔和D、明度、鲜艳4、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A、朱红、翠绿、蓝紫B、品红、柠檬黄、天蓝C、朱红、柠檬黄、蓝紫D、品红、柠檬黄、蓝紫5、在可见光谱中,色的广播最短,是最暗的色。
色的波长居中,但它却是有彩色中最亮的色。
()A、紫、黄B、黑、橙C、黑、黄D、紫、橙6、桁架构造是的构成方法。
()A、线立体B、面立体C、体块立体D、综合立体7、在面构成练习中,使用克以上的白卡纸为最佳。
()A、150克B、250克C、180克D、200克8、发射的先决条件是的确立。
()A、中心B、立向C、位置D、形状9、在平面构成中,利用形象处理的程度不同,主次不同,使画面形成类似聚焦的主题突出的视觉效果的方式叫()A、虚实对比B、大小对比C、方向对比D、面积对比10、在平面设计中主要用基本形的来构成简洁的符号、标识形象。
()A、重复B、近似C、群化D、渐变11、在宫殿、庙宇等具有精神力的地方,常采用的平面布置,传达“王权”的稳固和权威性。
()A、散点对称B、发射对称C、左右对称D、中轴对称12、安全识别系统中的标志,必须通过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人快速有效的识别标志中的信息。
( )A、虚面B、实面C、自由面D、几何面13、等长的两条直线,垂直方向的直线比被分割成两段的水平直线感觉。
()A、长B、短C、粗D、细14、准确的讲,点是以人的有效视觉范围为准,与视觉有效距离相比范围内的物体可以被我们认知为“点”。
( )A、1:1500:500B、1:1000:500C、1:1000:1500D、1:1500:1000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色彩具有明度、纯度和三个属性。
2、色彩重组的方法有: 的重组、任意色彩的重组、形与色的重组。
3、目前世界上常用的三大标准色彩体系分别是、奥斯特瓦德色立体和日本色立体。
4、规律性骨骼构成大体包括、重复、近似、渐变、发射。
5、影响平衡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和方向。
6、点、线、面、体是的基本造型元素,是占有三度空间的实体。
7、体块形体的立体组合主要有和排列组合两种构成方式。
8、几何多面体的变异可以通过挖切、、附贴等方法使多媒体的面、角、线产生各种变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分割法2、抽象3、强化进深4、色彩调和四、简答题(共22分)1、简述色彩解构与重组的目的。
(6分)2、简述立体造型的形式美法则。
(8分)3、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利用视觉经验强化进深感?(8分)A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骨骼线2、形象3、厚度4、分角组合5、蓝6、色相明度纯度7、波长振幅8、1.618 9、有彩色和无彩色10、数量二、选择题:11、B 12、B 13、C 14、B15、B 16、D 17、D 18、19、C 20、A三、名词解释:21、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
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
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
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22、P53规律性骨骼在构成设计中,是以严谨的数学方式构成的。
这些骨骼则是重复、渐变及发射形式的。
它们都包括一些骨骼点和骨骼线,引导形象的编排。
23、固有色是指物体本来具有的颜色, 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色彩,而只能是倾向某一种颜色,同时又具有其它色光的成份。
所以说物体的色彩是受光源的色彩和该物体的选择吸收与反射能力所决定的。
24、塑料制品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经常或偶然的撞击会使其变形或断裂。
冲击失效是高速负载作用下发生的力学现象。
四、简答题:25、P26蒙赛尔色立体的中心轴(N)由下到上为:黑→灰→白的明暗系列构成,并以此为彩色系各色的明度标尺,以黑(BK或BL)为0级,而白(W)为10级,共11级明度。
中心轴至表层横向水平线为纯度轴,以渐增的等间隔均分为若干纯度等级,由于纯色相中各色纯度值高低不一,这就使色立体中各纯色相与中心轴水平距离长短不一。
26、P45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
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
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
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27、材料是立体构成的重要部分。
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也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物的加工和强度等物理(或化学)效能。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由各种材料所构成,不同用途的物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材料来构成。
如用砖来构成建筑物,使之具有坚固的特性;用布料来构成衣物,使之具有柔软贴身的特性;用玻璃来构成窗户,使之具有透明采光的特性等等。
而用不同的材料来构成同一物体,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木制沙发能使人感觉古朴沉静,布艺沙发能使人感觉到亲切柔和,皮制沙发能使人感觉华贵富丽等等。
所以,材料的选用和组合,对立体构成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立体构成中,对材质的感受是触觉、视觉的综合体验,因而,材料的使用重点不在于对物质原有的形的利用,而在于使物体的表面状态让人通过视觉和触觉产生美感。
也就是说,对材质感的理解和使材料构成有生命力的造型是材料在立体构成中的运用重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要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之外,还要研究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材料在立体构成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B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A3、D4、B5、A6、A7、C8、A 9、B 10、B 11、D 12、D 13、A 14、D二、填空题:1、色相2、整体3、蒙赛尔色立体4、群化5、重力6、构成设计7、积聚8、三、名词解释:1、分割是在平面图形上,用其他的方法(线、面)等分割后产生的新形象共分为等形分割(就是用同一个形状分割一个画面,分割出来的形状相等)等量分割(用不同的形状分割,但是分割出来的面积、比例相等)自由分割(用随意的线或图形自由分割,分割出来的形体面积都不一样)2、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
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
3、进深指的是前后距离的大小,而强化进深则是指在有限的深度内创造更大的进深。
在立体构成中可以利用视觉经验来夸大深度,从而起到强化进深的效果。
4、P73一种指有差别的,对比着的色彩,为了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所进行的调整与组合的过程;另一种是指有明显差别的色彩,或不同的对比色组合在一起能给人以不带尖锐刺激的和谐与美感的色彩关系,这个关系就是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组合的“节律”关系。
四、简答题:1、1、P81我们所说的解构色彩,其思路是对所选定色彩对象的原色格局进行打散重组,增减整合后再创作,对原图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原作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设计者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有形式美感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色彩解构,另一个是色彩重构。
初始阶段的解构是一个采集、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后续阶段的重构则是将原来物象中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仍不失原图的意境。
色彩解构可选择的内容很多,在这里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案例展开,试图从实验性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2、2、P44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