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秦娥
指导教师:孟海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
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
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
(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生:美,我很想去。
师:那好。
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
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
第四步、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请学生思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找出根据。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它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总结全文。
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