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今天上的是《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课时,现反思如下: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这节课的重点是阅读与分析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的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然后学习杜甫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兵车行》。
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研读课文,互相讨论。
通过学习《兵车行》,学生们更加理解了杜甫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状态。
不足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当,对《兵车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