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猪病的治疗及预防1仔猪圆环病毒病及继发感染仔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PCV)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该病发生时,不仅可以单独感染造成仔猪损失,而且多以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形式引起感染猪场更为严重的损失,如与副猪嗜血杆菌(HP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在一些猪场中,PCV及其继发感染的病例增多,发病猪场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这些猪场的母猪存栏规模在50~700头,发病猪分布于产房、保育和育肥前期三个阶段,从2014年2月底至3月初开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据统计,发病率在40%~60%、死亡率为70%~80%,给猪场造成了严重损失。
1.1临床及剖检症状发病猪外观整体呈皮肤苍白、消瘦、被毛粗糙、脊骨突出、运动无力(图1)。
部分产房仔猪排黄色稀粪;有的猪有神经症状,侧卧于地;有的猪场仔猪眼结膜有明显炎症(图2)。
一般从发病到死亡可持续7~20天,也有一些猪可耐过,但后期生长基本停滞,成为僵猪。
将猪场中的部分发病猪宰杀后,剖检观察其内脏变化。
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图3),有的猪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出血;肺间质增宽,肺小叶间有胶冻样液体(图4),弹性增大,有的猪肺脏与胸壁粘连;心包积液增多(图5),有的浑浊,严重者心脏被厚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的脾脏全部出血、肿胀,表面有凸出的白色小颗粒和黑色梗死灶(图6),也有的仅呈轻微出血变化;肾脏呈区域性弥漫性出血。
部分猪在剖检时,还发现有肠壁变薄、透明的现象(产房腹泻猪多见);关节液增多,呈黄色,略带暗血(神经症状猪多见)等。
为更好地进行确诊,剖检过程中取有明显病变的肝、脾、肾、肺等组织,送实验室进行病原分子检测。
共送检病料17份,主要进行猪瘟(CSF)、PC、PRRS、HPS和链球菌病(SS)等病原的检测。
1.2诊断结果通过对发病猪临床与剖检症状的观察,以及对猪场技术人员有关发病情况的询问,怀疑导致这些猪场发病的主要病原为PCV,有的还存在同其他病原引发的混合感染,如PRRS和HPS。
最终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也证实了前期的初步诊断,即发病场中100%有PCV感染,57.3%有HPS和PV 的混合感染,61.5%有PRRSV和PV的混合感染,5.7%有CSFV和PV的混合感染,也有一些场存在三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没有发现链球菌或四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猪场。
1.3防治措施根据诊断结果,建议发病猪场依据各自情况从管理和防治两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
在管理上,首先将特别瘦弱的仔猪淘汰,同时将猪群中的部分高胎次经产母猪淘汰;其次分别给母猪群和保育仔猪群采血,测定其CSFV、PCV、PRRSV和PRV的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或加强免疫;第三,一年内停止从外部补充后备母猪;第四,注意饲料的霉变情况,及时添加防霉脱霉剂,如霉吸安(武汉回盛)1 kg/吨料,可长期使用。
在防治方面,首先给母猪及后续新生仔猪加强免疫或更换PCV疫苗等;第二,对母猪群每月一次加强保健,方案为:5%治嗽静(武汉回盛)1.5 kg+万特肺灵(武汉回盛)800 g+绿益态(武汉回盛)1 kg+并可清(武汉回盛)1 kg/吨料,每次10天,连用6个月;第三,仔猪出生后用万特肺灵针剂进行三针保健,分别在3日龄、7日龄和断奶当天,各注射0.3、0.5和1 mL,母猪生产当天用康特康(武汉回盛),颈部肌肉注射10 mL;第四,仔猪断奶后用万特肺灵1 kg+新附优特乐1 kg+绿益态1 kg+并可清1 kg/吨料,连用7天。
2猪瘟猪瘟是一种最重要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往往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可以称之为养猪业的“头号敌人”。
临床上,带毒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猪瘟的最大危害,可以经胎盘传播给仔猪,主要表现为种用公母猪呈隐性、持续感染;有的妊娠母猪流产(胎衣与仔猪表面有出血点),死产,产出弱仔,有新生仔猪抖抖病(尤其以一胎母猪多见);有的母猪产后发情不正常、返情率高;有的母猪虽产出正常的仔猪,但断奶后的部分仔猪出现非典型猪瘟。
2.1临床及剖检症状近期发病猪场中的病猪体温升高,呈40~41℃,稽留不退;病猪嗜睡,打堆而卧,常发眼结膜炎;食欲下降,很快消瘦,被毛脏乱,皮肤苍白;有的病猪呼吸困难,有的病猪有腹泻症状,常见黄色水样粪便,皮肤黄疸或苍白,或出现红紫色斑点。
剖检后发现,肾脏、膀胱、喉头有时见出血小点;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脾边缘梗死;肋骨生长板(肋软骨部分)变宽,白血球减少,非化脓性脑炎;其他如肠道、心肺等病变与并发症有关常通过麻雀蛋状肾、脾边缘梗死、回盲瓣有纽扣样坏死进行诊断。
2.2检测方法2.2.1抗体检测方法抗体检测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ELISA试验、Dot-ELISA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GIcA)等四种方法。
其中,间接ELISA试验灵敏性高,使用范围最广。
用ELISA检测猪瘟抗体滴度在1∶16~1∶256之间,低于1∶16为不合格。
但是,滴度越高并不意味着越好,假如出现1∶400以上,怀疑存在野毒抗体,而且野毒毒力很强,建议进行野毒监测。
2.2.2野毒检测方法常在血样与扁桃体、淋巴结、脾等处进行采样。
检测方法有:①病毒分离鉴定:准确性较高,诊断比较容易,但存在试验步骤繁琐,所需时间长等缺点;②RT-PCR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等优点,特别是样品保存不理想时更有价值,利用套式PCR(nested-PCR)可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③夹心ELISA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等优点,但在样品保存不理想时会出现假阴性结果;④PCR检测:所需时间较短,但需要经验比较丰富的人员来判定结果,且存在假阳性结果,特异性比较差。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丘惠深老师常用PCR方法检测猪瘟病毒富集的扁桃体,该种检测方法比较准确,只是采扁桃体难度大些。
笔者在任猪场场长期间曾使用过这种防控手段,经过1年多的时间,共采3 000多份扁桃体进行检测,淘汰阳性种猪,种猪群的阳性率从18.7%降到0.4%,商品猪的成活率大大提高,繁殖力有所增加,发抖猪也不再出现,流产现象逐渐减少。
2.3防控措施2.3.1淘汰阳性猪由于带毒种猪可以持续感染,因此坚决淘汰阳性种猪是净化猪瘟的前提。
每4~6个月,对种猪群逐个不漏地进行采扁桃体检测,发现阳性猪就果断淘汰。
结合使用0.1%的烧碱水进行带体消毒。
后备猪逐个采扁桃体进行检测,只允许阴性猪留种。
2.3.2选择可靠的疫苗现有疫苗毒株为C株。
广东永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猪瘟疫苗历史悠久,制作工艺比较成熟,目前的细胞高效苗免疫效果理想。
2.3.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种猪群的免疫而言,建议每年免疫3次,确保母猪群既不会漏免,又要保持抗体的整齐度。
如抗体滴度不均匀,会导致一定的风险,母源抗体不均匀的断奶猪在断奶混群后将出现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一胎母猪的后代。
母猪“分胎次饲养”也是以此为依据。
对商品猪的免疫而言,由于保育猪可能处于免疫空白期,对各种病比较敏感,尤其是仔猪在35~50日龄时是疾病高发期,而且免疫存在应激,因此建议在20~60日龄时进行免疫。
一般而言,可以在20日龄时即在断奶前3~5天进行免疫,分点肌肉注射3~5 mL的高免血清,选择3胎以上、带仔好的母猪进行采血从而制作血清、灭活。
如果猪场受猪瘟危害严重,可以做超免,即生下来马上免疫,1个小时后再哺乳,尽管操作有点难。
2.4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2.4.1应激猪群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与疫苗注射都会引起应激,影响免疫效果,同时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等和公猪精液质量下降及仔猪死亡、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激发其他疾病,因此免疫过程中可在饲料或饮水添加绿益态1 kg/吨,对减少应激有很大的帮助。
饲料中添加并可清1 kg/吨,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免疫效果得以提高。
2.4.2免疫混乱乳猪免疫过早,疫苗抗体与母源抗体中和,免疫效果不佳。
免疫过晚,母源抗体已消失,疫苗抗体迟迟得不到补充,免疫空白期过长,机体得不到抗体保护,各种疾病有机可乘。
另外,猪场没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意注射疫苗,不注意各种疫苗的免疫间隔。
2.4.3疫苗的选择不谨慎市面上猪瘟疫苗有多种,如细胞苗、脾淋苗等,生产厂家也有很多,免疫效果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筛选疫苗时要慎重。
2.4.4疫苗保存与稀释不规范猪瘟疫苗要求在-20℃时冷冻保存,如果冻干苗溶化或有气泡,应该报废。
稀释疫苗前,应先将稀释液冷藏(1~6℃),将猪瘟苗放在室内自然解冻1小时后再稀释,目的就是让疫苗温度与稀释液温差不大。
如果稀释液没有提前冷藏,夏天能达到25℃左右,而疫苗在-20℃以下,温度相差45℃以上,这会引起疫苗毒株死亡而影响免疫效果。
2.4.5免疫抑制生产过程中,我们常发现猪瘟抗体滴度低、抗体不均匀的现象,主要是存在免疫抑制的因素,包括霉菌毒素、蓝耳病和圆环病等。
针对霉菌毒素,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霉吸安或美安捷(武汉回盛)0.5~2 kg/吨料。
而蓝耳病最大的危害是其造成免疫抑制,影响猪瘟等疫苗的抗体水平,目前稳定蓝耳病的药物有替米考星(支乐静)和泰万菌素(治嗽静)((武汉回盛))由于蓝耳病毒株多,容易基因重组变异,使用疫苗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3渗出性皮炎猪渗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为葡萄球菌,通常2~5周龄的猪易感,4~6天后发病,特别是真皮暴露的猪只更易发病。
3.1临床症状发病后最早的眼观变化为皮肤变红,同时伴有细菌在皮肤表面增殖,并在表皮的角质细胞之间生长和形成小菌落;炎症、角质层明显增生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使表皮增厚,随后皮肤糜烂;表皮生发层变得不规则并深入到真皮层。
3.2防控难点分析理论上,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甚至氟苯尼考都敏感。
但在实际治疗中,使用这些药物成功治疗渗出性皮炎的例子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2.1病原学分析由渗出性皮炎的主要病原菌-猪葡萄球菌的特殊性所致。
⑴猪葡萄球菌一般不感染成年猪或健康状态的仔猪,但一旦形成感染,能产生皮肤脱落素,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表皮脱落,并排出大量皮脂性分泌物,使机体抵抗外界影响的能力迅速降低;⑵猪葡萄球菌还有很多感染株,具备保护自身被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分泌蛋白质A,而菌体存在于皮肤的表层,药物在表层很难达到有效的浓度;⑶猪葡萄球菌也很容易穿透皮肤,或从其他途径进入机体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并形成毒素,使小猪心肌受损,减少了治疗机会;⑷对干燥有很强的耐受性,只对热敏感。
3.2.2管理方面的诱因分析从管理方面的诱因来看,现代猪场出现的渗出性皮炎是猪圆环病毒、猪蓝耳病毒、猪葡萄球菌及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综合病。
⑴猪场规模变大,饲养密度加大,断奶时间提前,这些管理上的变化都给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⑵猪圆环病、猪蓝耳病、猪附红细胞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越来越频繁,使仔猪的体质逐渐下降;⑶引种时,因猪群免疫水平不一,将带菌猪混群就易引起免疫力低下的猪只发病,发病时间甚至会持续2~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