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楼赋译文及赏析20121216

登楼赋译文及赏析20121216

【译文】
登上这城楼向四面观望,姑且借这闲暇来解忧消愁。

看这城楼所处的环境呵,实在明亮宽敞少有匹敌。

一边紧挨通向大河的清清的漳水,一边依傍弯弯的沮水中的长洲。

背靠着宽广的高地,面临着低湿的沼泽地上的河流。

北郊之外是陶朱公的坟地,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

花木果实盖满郊野,禾黍菽稷长满了田畴。

虽然很美却不是我的故土,怎么值得在此稍作羁留!
遭逢动乱时势而迁徙流亡,白白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心中眷恋着我的故土呵,谁能经受这无尽忧愁?依着栏杆向远方嘹望,对着北风敞开我的襟怀。

极目遥望远方的平原,高高的荆山遮蔽了我的视野。

道路曲折漫长而悠远,水流既长又深实难渡。

悲叹故乡被阻隔,我禁不住涕泪横流。

从前仲尼受困在陈蔡,不免发出“归去罢”的感叹之声。

钟仪被幽禁在晋仍然弹奏楚国的曲调,庄舄在楚居高官临终犹呻吟着越国的乡音。

人心相同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难道能因穷困、显达而有不同之心?
想那时光竟如此迅速地消逝,等待黄河水清不知何日来临。

希望国家政局能统—安定呵,让我借助大道的力量来施展才华。

只担忧匏瓜白白地挂着不被使用,更担心淘干净的井水却没人来喝。

我这样漫步地徘徊,白天的太阳忽然迅捷地隐藏起来。

凄凉萧瑟的风声一下子刮起来了,天空凄惨暗淡得无—点神色。

野兽狂吼是想招引同类,鸟儿相鸣就会张翼齐飞。

原野寂静得无一人行走,外出的行人却不敢停留。

心情凄怆就会抒发感触,忧伤的情思更是悲痛凄伤。

我沿着楼梯
的台阶慢慢而下,忧郁之气充满胸臆。

已过了半夜我仍不能入睡,思绪徘徊实难以入眠。

【赏析1】
1.《登楼赋》是王粲所作,他投奔刘表而不见重视,深抱不遇的愁闷;同时看到战乱日炽,国家混乱,心中悲愤危惧,于是借“登楼”为题,寓情于景,写下了这首抒情名篇。

东汉末年,战乱日炽,汉献帝刚一即位,就被迫迁都长安。

随后王粲也迁到长安,他看到关中政局混乱,又从长安奔赴荆州,投靠以招揽名士闻名的荆州剌史刘表。

可刘表是个“多文少实”徒有虚名的人,见王粲“貌寝而体弱”,没有重用。

王粲心中愁闷,因借“登楼”之机抒发他忧伤战乱、去国怀乡、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此赋依韵分成三段。

首段写此楼所处的地理环境,由此产生了斯地虽美,却非久留之地的感慨。

第二段侧重抒写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遭纷浊而迁徙兮”,说明他因时局混乱而辗转流亡到了荆州。

第三段着重写对时局的忧伤和怀才不遇的愁闷。

时光在流逝,“俟河清其未极”,深深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全文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

盛行于两汉的赋,发展到六朝成为骈赋,至唐朝则成为律赋,到宋朝又发展成为文赋。

两汉的赋接近于骚体,故称古赋。

王粲的《登
楼赋》乃古赋之类。

班固认为:“赋者,古诗之流。

”《汉志》以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所以赋实际上是古代散文化的诗,它适合于讽诵,所以读起来圆润流畅,富有节奏感。

所以赋要反复诵读,文义就清楚了。

【赏析2】
一.这是一篇愁肠百结的抒情赋文,诗人借登楼览胜,一口气倾泻了郁结了十二年的离乱流亡苦闷,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清平治世殷切的期盼。

全文以一个“忧”字贯穿,情感贴切,深沉抑郁,是离乱人共有的悲情代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了登楼的原因,描写了登楼所见的景色,以及登楼观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为了排愁解忧诗人登上麦城城楼眺望,因而触景生情引发了不尽的思乡之情。

诗人在孤独苦闷中登上城楼向四面八方瞭望,沿着城楼流淌的清澄的漳水与诗人清高的品德一触即发产生了共鸣,围绕着城楼弯弯曲曲的沮水诱发了诗人对曲折坎坷的人生的浮想。

诗人作为天地的尤物,杰出的贤才,白白的辜负了这大好时光,心痛不已。

恍惚中诗人放眼远望,那阔野北边的陶乡郊外长眠着天资聪敏、文韬武略,满腹经纶,无所不精的治国齐家的楷模陶朱公范蠡。

诗人沉思他当初的经历不也和自己一样,纵有圣人之资,在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为世人所识。

诗人在这里缅怀明主贤臣,仰慕他们治乱的功德,同时也蕴含着自己经世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他们一样立功建德。

望着眼前的自然美景,诗人
浮想联翩,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叹。

这是诗人对于自己流落他乡寄人篱下,没有用武之地,虚度人生无助的呐喊。

第二段写了诗人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怀乡思归之情。

诗人尽管呐喊着“一会也不想在此地停留!”但是因为“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他思乡的痛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纪,虽然日夜盼归却是年复一年的客居。

这昼思夜想,等不及又盼不来的思乡之情,怎么能够使人承受得起呢?这沉重的精神负担压迫的诗人再也站不稳立不住了,诗人不得不托住栏杆,继续敞开衣襟迎着北风向远处凝望,“向北风而开襟。

”诗人敞开的不是衣衫,是思乡的情怀,诗人用体肤在北方来的风中寻觅故乡的尘埃,执著的让心灵品尝梦幻中的乡土亲情。

诗人极目望尽天边,寻觅故乡的山水,可视线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无法逾越。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诗人还是不死心,迷茫的望着弯弯曲曲的长路,望着那欲渡不能的江河,望眼欲穿却看不到山水阻隔的故乡。

读到这里,一个立体的孤立在城楼上的凄清忧患的诗人跃然纸上,谁能够不为这立于茫茫天地间的孤影感动呢?诗人的隐痛不光是流落他乡的思乡之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焦虑与担忧。

第三段表达了诗人迫切望治的期盼,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焦虑之情。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诗人在痛惜时光流逝的感慨中,引用了诗经中“俟河之清,
久寿几何”的典故。

想想当年在长安时,诗人是多么的受人器重,年纪轻轻就受到位尊权重才学闻名的左中郎将蔡邕的赏识,并当众夸赞他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

”诗人十七岁就被司徒征召为僚属,汉献帝曾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只因长安局势动乱,他没有到任。

可如今在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却以貌取人看不起他。

他是多么盼望一个安定清平的治世到来,能给他们这些才子一个驰骋纵横施展才能的舞台啊。

自己多年来修洁其身却被时世抛弃不用,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最可怕的结局。

“学而优则仕”,“不仕”而碌碌无为的庸夫俗子是受人鄙视的,“不仕”是读书人的耻辱。

诗人作为名门之后,一代天骄,屈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与否定。

想到这里,诗人不寒而栗的心境随着落日一下子暗淡下来。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这里风的萧瑟与天的灰暗与诗人的生存处境的暗合,天暗对应心灰,风冷对应心寒。

诗人不幸的处境是因为天下祸乱的世事所迫造成的。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在寂静的暮色中,兽有群相依,鸟有伴照应,对比之下,诗人此时孤独中的忧郁,又有谁来相解呢?征夫匆匆赶路还有个家的归宿,而诗人的归宿又在何方呢?“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诗人此时已经悲愤到极点,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於胸臆。

”这一句回应开头“登此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本来是登楼来消愁,结果是因气愤不已愁上加愁而填满胸
臆而不得抒发。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这痛苦这怨愤折磨着诗人直到半夜仍然不得入睡,翻来覆去抹不掉这失落的忧愁之苦
二、赋的句式比较特别。

除上下句有对偶性之外,且多用感叹词“兮”。

这“兮”可以不译,要译可译为“呵”、“啊”、“呀”之类的感叹词。

此外句中多用“之”、“而”、“以”等虚词。

这些虚词,即使在相同的句式中,它所表示的意义和作用也未必相同。

如:①览斯宇之所处兮,②挟清漳之通浦兮,③倚曲沮之长洲,除①②句多“兮”字,三句的字数相同,每句都用动词开头,而三句中“之”所处的位置也相同,但三句中“之”所表示的语法作用和意义却是不同的。

①②句中的“之”都是无义,但①句的无义是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句中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句中的“之”则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三、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1)俟河清其未极(比喻):(2)假高衢而骋力(比喻);(3)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比喻):(4)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用典);(5)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用典).(6)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对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