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

索诺声超声产品市场企划部
•PVB的历史
•PVB的优势
•PVB的解剖
•PVB的应用
•PVB的超声扫查方法
•胸椎椎旁阻滞是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进椎旁间隙内而实现,阻滞包括胸椎脊神经及其分支以及交感干。

•1905年由Sellheim首先在Leipzig 报道,替代腰麻用于剖宫产术麻醉
•也有报道认为是在1908年Tuebingen开始的
•1920s应用极为流行:心绞痛、癌痛、股骨颈骨折、肢体缺血痛,室上性心动过速,哮喘,辅助排石,带状疱疹痛•1950s-1960s 文献报道几乎消失•1970s,阻力消失法引入后,再度流行
•单次注射可扩散2-6个节段,镇痛效果更好•麻醉药物用量减少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
•患者满意度增加
•住院时间缩短
•4-8h和48h VAS评分相当•吗啡用量相当
•尿出溜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低血压发生率减少
•肺部并发症降低
•失败率降低
●并发症
➢损伤胸椎旁神经
➢误入硬膜外腔、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注射
➢误入胸膜腔导致气胸
➢阻滞后的瘀斑和血肿
●注意事项
➢正确的超声解剖图像定位,尤其是胸膜的定位,是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阻滞的关键
➢进针或注射时,若出现任何明显的疼痛或突然增加的阻力,则提示穿刺针位置错误,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重新调整穿刺
针的位置
➢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是判断穿刺针位置是否正确的关键信号,应避免使用过多的镇静剂
直视下操作,明确定位和深度可观察药物扩散及引导导管放置增加了成功几率
减少了气胸、血肿等发生率
确保区域麻醉效果
确保连续性神经阻滞导管位置
正确
增强了初学者信心
增加了安全性
确保麻醉和镇痛的效果
增加患者满意度
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院效益
●胸椎共12块,其棘突呈叠瓦状,超声
上横突与椎体在同一个平面,紧挨着椎体,棘突为下一个平面
●胸椎的关节突前后重叠,超声上显示
是一平线
●脊髓胸段发出的胸神经共12对,在同序胸椎下缘穿出,都有
前支和后支
●胸椎旁间隙
呈三角形
前界:壁层胸膜
内侧:椎体或椎间盘
后界:横突,肋横突韧带
肋间内膜
适应证:胸壁、乳房区域手术操作及镇痛;肩胛骨、肋骨骨折手术操作及镇痛
●患者体位:坐位、侧卧位或
俯卧位
●探头类型:高频线阵探头或
低频凸阵探头
●体表找到C7,T7,棘突,横
突等骨性标志点
●扫查模式:MSK或NRV
●扫查频率:Res或Gen
●目标深度:2-4厘米,设定深
度3-6厘米
●长轴平面内法●短轴平面外法
1、用手摸确定骨性标志,明确目标
节段,将探头垂直于背正中线目
标节段的棘突上
2、探头内侧端在背正中线上,显示
目标阶段的棘突和下一阶段的横

3、向上移动探头,
将探头放置在
两根肋骨之间,
有时可见横突
4、关节突(棘突旁高亮
的横线)深部和其外
侧(1cm左右)与胸膜
围成的空间即为胸椎
旁间隙
5、从探头外侧进针,避
开胸膜,将针头放置
在关节突和胸膜之间
的间隙
1、明确目标节段,背正中线旁开2-3cm,
探头平行于背正中线放置在目标阶段
的棘突水平,此时探头垂直于横突,
且探头中间位于两个横突之间
2、从外侧向内侧移动探头,超声下肋骨的表现:位置浅表,轮
廓为圆形。

而横突位置更深,轮廓呈方形。

3、从探头外侧中点(横突之间)进针,针尖深度在横突表面深部1cm
●为什么胸椎旁阻滞成为热点?
●胸椎旁阻滞应用在哪些地方?
●胸椎旁的解剖结构(临床)
●胸椎旁扫查前的准备工作
●胸椎旁有哪两种种扫查方法?
●胸椎旁的扫查方法(销售了解,临床练习掌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