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内环境紊乱 可发展为中毒痢
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痛轻, 腹泻次数少,每日3~5次,粘 液多,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 里急后重。病程一般为4~5日
此型多见于2~7岁 健壮儿童,起病急 骤,进展迅速,病 情危重,病死率 高。突然高热起 病,肠道症状不明 显。
临床表现
休克期(周围循环衰竭型)
急性中毒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
致 病因 素
志贺氏菌的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力、内毒素,痢疾志贺氏菌产生志 贺毒素。侵袭力是志贺氏菌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志贺氏菌侵犯的 主要部位是结肠和直肠,偶尔也会波及空肠。志贺氏菌侵入肠上 皮细胞后,在细胞内繁殖并向邻近细胞扩散,造成病变部位的中 性粒细胞和多形核细胞的浸润,局部上皮细胞坏死和溃疡。志贺 氏菌感染主要局限于肠道,细菌一般不进入血流。志贺氏菌属各 菌株均有强烈的内毒素,可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 典型的痢疾脓血便。痢疾志贺氏菌1型产生志贺氏毒素,志贺氏毒 素具有肠毒性、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感染后一部分患者可发生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可引起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等。
肿早期临床表现
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细 速、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 匀等中枢性呼吸衰竭 瞳孔不等大可不等圆,或 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
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可出现病理反射 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
局部炎症反应 和全身毒血症
血液
急性微循环障碍和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毒力因子 ,其表达调控机 理非常复杂,在致病中的 作用还待进一步阐明。
中毒型菌痢
发病机制
入侵四步骤
进入宿主细胞
囊泡溶解,细菌逸出 细菌在宿主细胞及细
并在胞质内繁殖
胞间扩散
宿主细胞死亡
病理解剖
整个结肠均有病变,远端结肠病变更为严重。累及下段乙状结肠及直肠
病原学
肠杆菌科
志贺菌属
志贺杆菌
志贺氏菌血清型 47个血清型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将 志贺氏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
A群
12个血清型 Ⅰ型多见
B群
16个血清型 1b\2a为主 2a型多见
C群 18个血清型
D群 1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氏菌 福氏志贺氏菌 鲍氏志贺氏菌 宋内氏志贺氏菌
生物学性状
病原学
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不形成荚膜和芽胞,有 菌毛。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 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 养基上生长。在常用的肠道选择性培养基SS和麦康凯平板上生长 良好,因不发酵乳糖而使菌落呈无色透明。
慢性菌痢 主要为溃疡及肠壁增厚,溃疡边缘有息肉样增生,部分愈合后形成斑痕使肠管狭
窄。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临床上 依据其病程及病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期以及六种临床类型。
急性菌痢
急性典型(普通型)
急性非典型(轻型)
急性中毒型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腹痛、腹泻、下坠
细菌性痢疾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 染病。 临床特征是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等)及局部的痢疾三联症: 便次多、量少的粘液血或脓血便,痉挛性腹痛及里急后重。中毒痢疾 可表现中毒性脑病或/和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治疗不当可转变成 慢性。 根据腹泻及粪便白细胞数 ≧15个及少许红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可
作临床诊断, 如结合粪培养志贺杆菌阳性, 可作确定诊断。其病理特点是浅
表性溃疡性结肠炎。 该病呈常年散发, 夏秋多见, 是我国的多发病之 一。 病后仅有短暂和不稳定的免疫力, 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 引起 该病爆发流行。 自1963年以来几乎每年均有爆发流行发生。 仅1959 年至1983 年爆发流行157起,累积发病50934例。
炎症渗出物,有粘液血或脓血便 宿主防御功能严重受损时 引起菌血症、败血症 肠粘膜受损的部位浅表
极少引起大血管损伤而大出血、肠穿孔
病理解剖
急性菌痢的基本病理变化
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重者有浅表溃疡形成。病变部位以乙状结肠 和直肠为主,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
中毒型菌痢
结肠病变很轻,而可见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大脑及脑干可有 水肿、细胞浸润与点状出血,肾上腺皮质萎缩,胸腺肿大等。
菌毛
增殖
志贺氏菌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基底膜 临近上皮细胞
固有层 增 殖 裂 解
感染A群菌可释放外毒素, 固有层下小血管循环障碍,水
由于外毒素的特
肠粘膜细胞坏死,如水样 形成浅表性溃疡等炎性病变时, 腹泻及神经系统症状明显。 刺激肠壁神经从使肠蠕动增加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脓 血便等
病原学
A群
12个血清型 Ⅰ型多见
痢疾志贺氏菌
B群
16个血清型 1b\2a为主 2a型多见
福氏志贺氏菌
C群 18个血清型
D群 1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氏菌 宋内氏志贺氏菌
外毒素—志贺毒素
内毒素
神经毒素
外毒素 产量少
现在只证明能使兔小肠的分泌增加,能使实验兔引起
小肠炎症(推测是人腹泻早期有若干次稀便的原因,
及对人结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推测是人结肠溃
疡及炎症的基础) 溶血尿毒综合征
机制尚不清
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主要的传播途径:
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 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 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 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 菌痢暴发。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 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 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 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
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
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 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
发流行。
物污染。
传染源
人是痢疾的唯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 者。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 致。
易感人群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病后有一 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一年左右) 且不稳定
发病机制
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重症病例休克不易逆转, 并发DIC、肺水肿等,可
致外周笥呼吸衰竭或
MSOF 肺水肿时X线胸片提示,肺 门附近点片状密度增高阴 影,伴支气管纹理增加
早期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 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 面色苍白、口唇发灰
血压可略升高,呼吸与脉搏 可略减慢
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度意识 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