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试卷答案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壹中外文化基础
一、常识填空
1、法显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0。
2、《哭晁衡》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3。
3、《中华帝国志》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457。
4、京剧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42。
5、“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32。
6、《仪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199
7、神格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36
8、《淮南子》
【解析】见《中国文化要略》P227
9、秦三苍
10、《天主实义》
二、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由明成祖命解婚、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
也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百科辞典。
2儒学:所谓“儒”,最早是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
1.√一、判断题贰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路线图超越儒家,取而代之,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实则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窦补的儒是孔孟时代孔孟以前的中国文化中较原始的“儒家”思想,所谓“先儒”,
2.利玛窦采用的是“驱佛近儒”的手段进行传教,这种方法佛教也曾用过。
利玛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刻的变化。
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地区,是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风格,中及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在汉唐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特别是印度陶瓷等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胡萝卜、葡萄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往。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了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敦煌后分为南路和北路继续西进。
除1.答: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要道——“丝三、简答题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儒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
汉代以后,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
2.对
3.对
4.X
5.X
二、名词解释
1学习风格: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也译为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
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在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
等方面的偏爱。
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有些学习
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着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有些则表现出持
续一惯性,即能够稳定地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持久性),在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始
终表现出这种稳定性(一致性)。
正是这些稳定、持久、一致而独特的学习策略
和学习倾向,构成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self-e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
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不同自我效能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各有不同。
自我效能是自我做某特定的工
作时对自己的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判定,具有未来导向。
三、简答题
韦纳在海德和罗特的基础上,对归因理论进行系统的探讨,他提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internal)还是外部的(external):第二,原因是稳定的(stable)还是不稳定的(unstable);
第三,原因是可控(controllable)还是不可控(un-controllable)。
韦纳认为,归因的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具体
表现于以下方面:
(1)对成功和失败的情感反应,如果将成功归为内部因素,个体才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成功是源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学生感到的是感激而不是自豪。
相反,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羞愧。
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和愤怒。
(2)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
学生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和目前的结果一致,即成功者预期以后的成功,失败者看到的是以后的失败。
但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对以后的成败预期影响较小。
(3)所投入的努力。
如果学生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努力导致,他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
若将失败归因缺少能力,即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那他就很容易放弃。
郭德俊对初中生考试成绩归因模式硏究亦验证了这些规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Thompson,Da-vidson, &Barber,1995)。
故当活动成功时,个体倾向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反之,活动失败时,归因于一些不可控的原因,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叁对外汉语教学
一.判断题
1.对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91
2.X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48
3.对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3
4.√
5.错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367,精讲多练。
6.×
7.错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385。
8对.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168。
9.错
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升华。
交际方面。
联:联系材料,说明刘老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主要是跨文化议:根据课本理论阐述问题。
括。
引:引述本材料的事实,对材料中刘老师在生活和教学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简短概议—联—结参考要点:引三、案例分析与写作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升华学方面。
联:联系材料,说明周老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主要是课堂教议:根据课本理论阐述问题
周老师的做法进行评论。
引:引述木材料的事实,对材料进行简短概括,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理论,对参考要点:引——议—联——结二、小案例分析10.√
【解析】详见《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