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实践报告【摘要】为了解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小组对方山风景区进行了调查,以下从方山风景区的开发现状、资源种类及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方山风景区、资源特征、现状评价及建议一、南京江宁方山简介方山景区位于江宁大学城西南方向,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54分,东经113度52分。
北有江宁区主干道天元路、北京至福州的104国道、地铁二号线;东有宁杭高速公路;西有南京二环、机场高速;东山3路公交线通达方山风景旅游区。
借助便捷的交通,方山处于南京市区各地、扬州、皖南、苏南和浙北各市县、上海等众多城市“二日游”车程范围之内。
方山风景区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海拔209米。
外秦淮河环绕方山脚下,天印湖静卧山之北。
山体植被繁茂,植被覆盖面极高,除大面积茶树外,另有榆树、栗树等。
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山顶平坦,故名方山。
又因四角方正,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枚玉印,又称天印山。
在清代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即“天印樵歌”。
方山虽不高,但由于位于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
周围较低的部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统洞玄观组砂砾层,形成缓坡。
在洞玄观组之上复盖着上第三系上新统的方山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山体石质多为第三纪杏仁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
山体基部坡度较缓,上部悬崖壁立,四周受雨水冲刷而沟壑纵横。
方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50C,年平均降水1012 mm,全年光照时数2148小时,四季分明,年无霜期224天。
1月为全年最冷月,平均温度2.30C,7月为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7.90C。
7月为雨量最多月,月雨量183.8mm,4-5月有桃花水,6月下旬-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9月常有台风影响,多秋雨。
方山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
这座500万年前喷发的死火山,留下了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至今仍有定林寺塔、洞玄观、孙权点将台、王僧辩墓等一百多处遗迹或民俗传说,与山脚蜿蜒流过的九曲秦淮一起,组成了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的迷人风景。
方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历经两年时间,2008年年底定稿后正式对外招商,吸引外资进行景点开发、遗迹修复、园林设计以及少量高档房地产点缀。
在方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确立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开发模式。
具有1200年历史的定林寺已全面启动修复建设,有1800多年历史的洞玄观也将由江苏省道教协会恢复重建。
方山茶艺馆、观景台、地质公园等配套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
不久的将来,方山风景区将打造成为集六朝文化为底蕴、火山地质为载体、定林古刹为依托、方山紫雾茶园风光为特色、“茶产业”与“茶文化”为支撑、绿化人文景观为形式的休闲旅游福地和参禅礼佛、修心养身、风景宜人的精神家园。
二、方山内旅游资源介绍➢(一)火山地质地貌1、火山口火山口、玄武岩墙方山因五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周围的岩石石质多为第三纪杏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
在方山的众多地段特别是山顶,有大量的火山地貌景观,形成方山与周边其它山地的最主要区别。
方山火山是典型的火山锥状。
方山为方形平顶山,大约海拔100米以下的山坡, 为白垩系赤山组砂岩和中新统洞玄观组砂岩、砂砾岩, 它们是方山火山锥的基底。
其上为方山火山锥, 出露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方山火山锥由下方山玄武岩、上方山玄武岩,以及介于其间的火山砂岩和包括在上方山玄武岩系中辉绿岩岩颈和玄武岩岩墙等构成。
下方山玄武岩仅见于方山东南部,底部为集块岩和角砾岩,火山砂岩环山分布,以山的南坡和西北坡冲沟内出露最好,山的西坡由于植被覆盖,未见露头。
厚度不均匀,主要组分是石英和石英岩碎屑,含大量下方山玄武岩碎块。
火山砂岩代表下方山玄武岩喷发后, 火山作用间歇期形成的, 由陆源火山岩碎屑参与的河、湖相沉积, 是上、下方山玄武岩之间不稳定的沉积夹层。
上方山玄武岩是方山火山锥的主体, 由火山碎屑锥和复式岩被两部分构成。
火山碎屑锥主要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构成, 夹杂一部分成层性较好的层状玄武质凝灰岩。
从变化看, 火山碎屑堆形如“馒头状”,耸立于下方山玄武岩和火山砂岩之上, 代表上方山玄武岩火山作用早期猛烈爆发的产物。
【南京方山火山喷发历史】【南京方山火山喷发阶段示意图】据地质部门考证,约在距今300万~1000万年之间的上新世时期,方山发生过两次火山喷发。
第一次喷发期为溢流,组成一套致密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其喷发停歇后堆积了一套含火山碎屑沉积岩。
第二次喷发期为溢流——爆炸——溢流,构成了一套玄武质集块岩及细粒橄榄玄武岩,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
除上述二次喷发期的玄武岩类岩石外,还有晚期粗玄岩、玄武岩沿火山通道或原生裂隙侵入,构成岩颈及岩墙,结束了喷发活动。
方山玄岩喷发型式是属中心喷发型,方山是位于一完整的火山口部位,可观察到在地貌上,方山是一个平缓的园形低山,周围较低部位分布着白垩系上统赤山组砖红色砂岩及第三系中新统洞玄观组砂砾层。
复盖其上的有下玄武岩,含火山碎屑沉积岩、上玄武岩,这些岩石产状较平缓,倾角一般为10-15度,局部可达30度。
但它们的倾向却是变化的:北及东北坡均向南、南西倾斜,而西、西南、南及东南坡玄武岩均向北倾,构成一个向内倾斜的“向斜”构造,这是由于火山喷发晚期火山口塌陷所致。
较靠近中心的火山口部位,分布着玄武质集块岩,产状较陡,一般在30度左右,倾向与岩流方向相反,构成火山锥,中心管道部位即为粗玄岩充填。
其他为具放射状及环状裂隙,部分为玄武岩岩墙侵入充填。
在火山口周围的区域堆积了很厚的由火山岩风化而成的碎屑,使其表面形成沃土,能种植庄稼,洼地里积聚的从四周岩隙渗透下来的水流,因为岩石中、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而形成良好矿物质水,不仅可以供农作物灌溉,还能够饮用。
火山爆发遗留下来火山灰碎屑及黑色熔岩蕴涵着丰富的矿物质及营养成分,比普通土壤营养价值更高,对植物生长十分有益,火山喷发后流出的岩浆地带往往会生长出“岩浆植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方山火山口四周长满了野山栗榆树、栗树、檀树、桨王树、榉树等特有树种,成为火山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由于方山玄武岩的气孔状构造具有良好的蓄水性,古火山口发育了众多的放射状断裂和环状断裂, 这些断裂造成的破碎带成为地下水富集处, 方山泉水就位于这种断裂之上。
方山玄武岩矿泉水属于低钠硅酸饮用矿泉水。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它质无色、无臭、透明、口味纯正;PH值7.6左右, 属中性偏碱性水,硬度0.42德度, ,达到了硅酸饮用矿泉水的标准,水中钠离子含量较低,为低钠饮用矿泉水,对于人的身体极为有利。
2、玄武岩墙方山火山口附近还有次火山岩相——玄武岩墙,它是从地幔深处喷发的岩浆凝固而成,虽然墙厚只有几十厘米,但却深入地下达几十公里!它大多出露于火山口边缘,宽1米,长度约70米,常见为板片构造,地貌上凸出于边部围岩。
可分为隐晶质含紫色细斑状老玄武岩墙和灰色、巨斑状年轻玄武岩墙两类,都是非常珍贵的地质奇观。
➢(二)宗教、历史文化方山的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佛教、道教都有遗址;众多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齐武帝、孙权、蒋介石等都在此留下了传说故事,葛洪、谢灵运、王羲之等都在此留下仙踪。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登祖龙顶,执“驱山锋”(赶山鞭)鞭方山、碎天印、断石垄、凿秦淮、泄王气,赋予方山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东晋、宋、齐、梁、陈五朝,方山周围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
1、定林寺定林寺为黄色歇山式寺庙建筑群,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南朝宗教文化圣地、金陵名刹之一。
其前身为钟山上定林寺,由外国高僧昙摩蜜多建于钟山之阳。
方山定林寺的选址颇有讲究,它坐南朝北,与我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选址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则秦淮河的两大源流在方山脚下汇合后,向北而去,寺庙选址方山北麓,依山临水,符合风水学的建筑原理;二则方山定林寺由钟山定林寺移址而建,钟山定林寺位于钟山之阳,面南而居,方山定林寺位于方山之阴,面北而立,正好两两相对,寓意两座寺庙之间的渊源关系。
现在的地质勘测也显示,两座寺庙正好位于同一经度上,这也可算是古代建筑的一大奇迹。
由于清末战争的破坏,定林寺在上世纪只剩下了几间破旧的佛殿和定林寺塔,其他的建筑都毁于战火之中了。
今天的方山定林寺占地面积500亩,现有僧人20余人,由得道高僧心融大师任住持,是南京著名的佛教圣地。
定林寺包括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等建筑组成。
2、定林寺斜塔定林寺斜塔位于方山北麓,是南宋所建上定林寺的附属建筑物,建于乾道九年(1173)。
目前为南京历史最久的楼阁式硬塔。
塔高约14.50米,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南北两面开门,东西两面有佛龛,其他六层则四面开门。
塔身各面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檐角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玄武岩)做梁角。
方山是一座死火山,800年前南宋古人建塔时,是建在火山滚岩上的,由于一侧的水把土逐渐冲走,塔的基础松动,造成了基岩南高北低,宝塔向北面一方侧偏。
这座砖塔倾斜度一度达到7度59分,目前纠偏后的斜度为5度35分,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苏州的虎丘塔倾斜度为3.5度,纠偏后,斜度还是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堪称世界第一斜塔,有“东方比萨斜塔”的美誉。
1973年已进行维修。
这座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形式,高约13米,底层较高,直径为3.45米。
底层和2层内方外八角,3至7层内部均为圆筒形。
底层仅南面开门,其余6层均四面开门。
底层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各有佛龛。
此塔专供佛像,不能上人。
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仿、斗拱。
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挑的短槽、平座,槽角就地采用火山石为材料做角梁,因石质松轻,易加工又耐久。
该塔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独具一格,堪称珍物。
该塔是江宁六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3年,研究人员发现该塔以缓慢趋势不断下沉和倾斜,平均每月下沉0.66毫米,如果不及时进行加固,该塔很快就可能因倾斜偏离重心而倒塌。
为了“纠偏”,专家当年为斜塔量身定做了“手术”方案:手术采取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一边“矫枉过正”,一边“釜底抽薪”。
抢救方案除了将塔基重新固定外,还在塔身上围了许多钢板,再用一根根钢缆从另一侧将斜塔拉住。
2009年南京市文物局又对塔身进行修缮。
塔身上的杂树和杂草全部清除。
此外,塔身上部分青砖已经风化,必须要灌浆处理,就是在松动的砖缝处灌石灰砂浆,同时把后来补缺的红砖全替换下来。
同时,在塔顶增设防水盖,防止雨水进一步侵蚀。
由于斜塔的木结构早已腐烂,因此,无法对斜塔外观进行全面修复,只能本着清除隐患、修旧如旧的原则。
3、石牌楼牌坊依水而建,只有中间的大门才可供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