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
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
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
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
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屈原的人格美。
关键词:屈原;诗歌;人格目录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1)二、崇尚冷峻,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 (2)三、刚正不屈,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 (3)四、真挚的爱国情怀 (4)五、上下求索,追求真理 (5)六、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6)参考文献 (8)论屈原的人格美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
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
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
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
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笔者认为,屈原的人格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不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惶舆之败绩”;“余固知之謇謇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
”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
屈原一旦认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崇尚冷峻,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满怀赤诚地追慕圣人,并不遗余力地自我圣化,构成了屈原高尚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正是在这种追慕圣人、自我圣化的过程中,屈原的政治理想、政治人格及其悲剧性得以充分展示出来。
人们肯定屈原,赞颂他高尚的圣贤品质,与当时特殊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普遍王权的衰落,社会结构出现了大震荡,奴隶制日趋解体,昔日固定在旧有结构里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剧变。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士阶层得以从封建的政治秩序中解放出来,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林立,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空前的心灵大解放,便成为这个时期最鲜明。
由于屈原接受的知识比较全面,接受到儒家“圣贤明君”、“太平盛世”道德的理想主义,从而以“圣人”为榜样,不断地修身养性,形成了峻洁高尚,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
儒家塑造的“圣人”是“人伦之至”、“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人物,具体而言,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行和治国安天下的伟业。
屈原自我圣化的自然是儒家塑造的尧舜等圣人形象。
屈原追慕圣人的理想境界并且以圣人自居,实质上是对尧舜禹汤圣王政治的期盼。
屈原与一般儒家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屈原表现在以儒家的君子人格为行为追求模式,以道义为己任,于功利主义风行于世,整个社会丧失道德原则的黑暗环境中,仍然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屈原不仅以圣人作为修身的标准,而且以圣人自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
有了这种圣人的修养,屈原在当时的楚国就显得鹤立鸡群,与周围格格不入。
楚国有着充实的国力,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非他国可比。
屈原为楚国世袭王族,与楚王同姓,门第身位都很高,他受的教育和人生的视野自然比一般人要优良和广阔。
屈原生活于这样丰足的环境,获得了人格先天遗传与后天发展的最佳组合因素。
如果他能交结权贵,随波逐流,那么他的处境后来不会很惨。
但是在这样的良好的个人环境中,他不是象淘渊明那样弃官归田,消极避世,终穷一生。
在战乱险诈的社会,他作为楚国的宗臣,义不容辞效劳于楚国,积极实行改革,促进楚国富强。
这种忧患意识造就了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的才能。
然而在当时旧贵族势力强大的楚国,屈原不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切从道义出发,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这就使得他的政治生涯坎坷不平,难以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立足。
但屈原有着圣人的修养,满怀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定,以决不向一切妥协的精神和旧贵族势力做斗争。
“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余将董道而不豫”,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选择。
屈原崇高的品行不仅表现在“圣行”上,还表现在他高洁的自身修养上。
他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升华自己的品行。
这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韧不屈的思想行为中。
他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害、被流放而屈原不断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更注重自己美好品质的修养。
《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所谓“好修以为常”,采撷芳草香花,高冠长佩,都是象征自己如何通过自我修饰以达到的人格高度。
屈原由于忠于君国而受打击,但他初衷不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选择,“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余将董道而不豫”(《涉江》)。
这里所表现的,既是他追求人格理想、坚持美政的执着态度,又是他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
如此多的优秀品格塑造了屈原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
他追求的人格理想,是要在精神上自足,更主要的是要得到楚王的信任,从而实现“美政”。
但是,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得他的“圣贤美政”理想破灭,而他个人不流世俗的自身修养难以展现,那么他只有以死殉国,坚持他的操节。
三、刚正不屈,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
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
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
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而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乱流其鲜终兮”,以此警告统治者。
诗人还热情地歌颂了历史上的明君,“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苛得用此下土”。
一抑一扬,表明了诗人的鲜明态度,展示了与奸党斗争的决心。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
中国孔子主张“诗人可以怨”。
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响亮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
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文学观,直接来自于当时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是“至于不得已而后发愤以抒其情”(朱熹《楚辞集注》)。
屈原曾身兼内政外交重任,励精图治,渴望改革,渴望国富民强。
但是,他“信而见颖,忠而被谤”,以致一再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深处郁结着强烈的愤嫉之情,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以火山爆发之势喷薄而出。
诗人上指苍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
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以责小人。
他还把矛头直指楚王。
卖国贼、专权者、嫉妒者、诽谤者,统统成了他笔下鞭挞的对象。
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
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就是对人格的捍卫;反之,也就谈不到人格美。
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而且是如此英勇顽强,其人格美如日月,光明天下。
四、真挚的爱国情怀屈原虽在楚国受到排斥打击,经历了痛苦的折磨,却没有离开楚国,以至最后自沉而死。
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了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怀。
屈原一生竭忠尽智,辅佐楚王,希望实现“美政”,使楚国的强盛和振兴。
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连在一起,在屈原心目中,君国一体,密不可分,这是由于接受儒家思想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