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太阳家族 教学设计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太阳家族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17.太阳系的奥秘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计算从各个行星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太阳的时间。

2.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组成太阳系各个主要星球位置关系的模型。

3.能设法找到相关资料证实本组制作模型的正确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和学习感受。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进行制作。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初步了解行星、恒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类利用技术和设备探索宇宙。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来认识太阳系的庞大。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太阳系的图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材料。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1543年,当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时,还,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由于传播哥白尼的学说,被教会判处死刑。

在随后漫长艰苦的科学探索过程中,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从而揭开了太阳系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活动1:庞大的太阳系1.出示太阳系的图片。

2.学生观察:在这张图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天体?3.学生汇报;4.介绍: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个大家庭的话,太阳就是一家之主。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吸引着其他的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5.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九大行星的知识呢?(其中冥王星为矮行星)6.学生自由交流。

7.出示表格:(P83)这是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的直径和到太阳距离的数据,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发现什么?8.学生学习资料。

9.计算:(1)根据行星的体积大小,对九大行星进行排序。

(2)如果可以到太阳去旅行,可以选择每小时飞行2000千米的飞机、每小时飞行40000千米的火箭、每秒钟传播30万千米的“光速飞船”作交通工具,分别需要多长的时间?(3)如果分别使用这三种交通工具,从火星或冥王星到太阳,又各需要多长的时间呢?10.将计算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太阳系的奥秘1.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2.太阳系是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组成的。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太阳系由哪些行星组成?(二)新课教学活动2:建立太阳系模型1.出示任务:你能够根据计算的结果和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系的知识,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吗?2.小组讨论:我们的模型应该怎样做?3.小组分工。

4.考虑:我们是按照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来做,还是按照各大行星的大小来做呢?5.选择材料:我们小组采用哪些材料来做呢?6.制作提示:教材P84。

7.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

★拓展:阅读科学在线1.知识阅读:行星探测器。

2.提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大家可以到天文馆去看看,学习一下,了解更多的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太阳系的奥秘制作太阳系模型材料:白纸、铅笔、绳子、尺子、橡皮泥。

制作过程:见教材P84。

教学反思:18.地球绕着太阳转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调查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试验。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人们一直梦想能在太空中旅行,欣赏宇宙的奇观。

其实,我们都是太空旅行者,我们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

地球以大约每秒30千米的速度,携带我们围绕着太阳高速飞驰。

(二)新课教学活动1:模拟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1.提出问题:在大部分地方,我们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你知道这和什么有关系吗?2.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和猜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各有什么特点?4.分析整理资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些怎样的特点?5.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地球的四季变化与什么有关?6.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设。

7.提供参考:P888.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并要求及时的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交流。

9.汇报:10.讨论:地球公转时,假如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板书设计:第十八课地球绕着太阳转1.地球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

2.地球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旋转。

3.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球的四季变化与什么有关?(二)新课教学活动2: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1.出示有关季节的图片。

2.问题:你是否观察过身边的动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各有哪些变化?3.交流讨论:分析几种动植物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4.小结:季节的变化对身边的动植物有哪些影响?5.分析和交流资料。

P89(1)将自己了解到的当地典型动植物受季节影响的资料填写在P89上。

(2)思考:你能够有什么办法来说明季节的变化?(3)记录:将自己的想法写或者画下来P89上。

6.把自己的作品与同学分享。

7.将自己知道的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的季节变化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第十八课地球绕着太阳转季节对动植物的影响:(1)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

(2)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3)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4)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5)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

(6)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

教学反思:19.美丽的星空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星座的信息量。

2.能设法制作一个将观察到的某一星座情况保留下来的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了解星座方法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观察某一星座的变化。

3.能把自己的制作展示给大家,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星座。

2.能说出两种以上四季典型的星座或恒星的名称。

3.能体会到利用天文馆或一些仪器和设备能获得更多有关星空的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星座方面的知识。

难点:用自己制作的星空观察器把星座复制到自家的屋顶上。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星座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介绍星座和在国际的命名。

(二)新课教学活动1:寻找四季的典型星座1.了解:你认识哪些星座?你知道哪些有关星座的有趣的故事呢?2.交流:怎样才能对星座有更多的了解呢?3.汇报:你是通过一些怎样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星座的呢?4.提示可以采用的方法:(1)从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2)直接在夜晚观测星空,但要在大人的帮助下;(3)从星座卡片上来认识;(4)将观测到的星座记录下来,制作自己的星座图。

5.选择观测的方法。

6.出示星座图片。

介绍:从星座卡片上,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期星座在天空中位置和大致的形状。

7.学生借助于星座卡片认识四季的星座。

(1)在不同的季节,你能找到哪些星座?(2)不同的星座在不同的时间的位置相同吗?(3)你能够从星座卡片上,获得那些信息呢?(10)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星座记录下来。

8.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典型的星座或恒星呢?9.评价。

板书设计:第十九课美丽的星空认识星座:(1)大熊座(2)狮子座(3)仙后座(4)猎户座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问: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二)新课教学科学在线1.学生阅读:科学在线2.交流:你在科学在线里,了解到了哪些有关星座的知识?3.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拓展活动:留住群星的美丽1.材料: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板、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2.步骤:(1)将一只空圆筒的底部剪去。

(2)用黑纸另做一个圆筒盖,用胶水或橡皮筋将它固定在圆筒上。

(3)到野外观察星空,把观察到的星星或星座用针“记录”在黑纸盖上,用针来回旋转使洞扩大。

(4)回到房间,将一支手电筒放进纸筒中,朝向天花板,关掉室内电灯,打开手电,于是野外观察到的星座就呈现在天花板上了。

(5)多做几个盖子,“记录”更多的星星和星座。

3.交流。

与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记录”展现在天花板上,共同欣赏美丽的夜空。

板书设计:第十九课美丽的星空留住群星的美丽材料:圆柱形的空纸筒、黑色板、胶水或橡皮筋、手电筒、剪刀步骤:教学反思:20.地球的近邻——月球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3.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进行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以及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能大胆设想自己应如何到月球上探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难点: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月球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讲述:1969年,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首次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

从此,迈开了人类探索月球的第一步。

(二)新课教学活动1:查阅月球的资料1.提出问题: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

关于月球,你想知道什么?2.学生讨论。

3.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4.收集可以利用的资料。

5.学生查阅资料,并及时的记录;6.汇报。

7.评价。

活动2: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1.介绍:什么是月相?月球的形状经常的发生改变,有时像一块圆饼,有时又像一把镰刀。

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的形状就是月相。

2.问题: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布置任务和要求:(1)可以在大人的陪同下选择晴朗的夜晚坚持长期的观察月球;(2)采用和借助一定的工具来进行观察;(3)及时的做好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