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33A1/A2型题1. 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答案:A[解答] 凡是同一群体的成员,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必然还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的社会心理特点,比如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态度和情感。
2. 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A.初期阶段B.接触阶段C.风暴阶段D.常规阶段E.作业阶段答案:B3. 关于群体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A.按照群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群体和规范群体B.按照群体规模的大小来划分,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C.按群体的组织程度和成员相互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D.自然群体可以分为大型自然群体和小型自然群体E.自然群体可以分为大型自然群体和初级自然群体答案:D4. 不属于群体功能的是A.组织功能B.协调功能C.团结功能D.教育功能E.激励功能答案:C5. 判断群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是A.群体的规模B.群体的凝聚力C.群体的目标D.群体的规范E.群体的组织结构答案:B[解答] 群体的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的高低是群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群体心理的集中反映。
6. 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群体凝聚力A.群体活动的定向B.群体领导者的影响与权威C.群体活动的地点D.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E.群体成员的外部压力答案:C7. 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良好群体的心理原则,哪种说法不正确A.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B.成员之间志趣相投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D.不同成员智能互补E.成员之间没有冲突答案:E8. 对社会助长与惰化的理论解释是A.归因理论B.优势反应强化假说C.相互作用分析理论D.平衡理论E.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答案:B9. 有关动机的说法,错误的是A.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B.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变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C.动机的功能包括推动作用、导向活动和维持活动三种D.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E.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三类答案:D[解答] 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是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引发的;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是后天习得的,是人类所独有的。
按动机的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样的,需要形成的动机也是多样的,其中强烈而稳定的动机叫做优势动机,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微弱而不稳定的动机叫做非优势动机。
按动机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清晰动机和模糊动机,清晰动机是那些自觉程度较高的动机,而模糊动机则是无意识的。
10.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创立者是A.多伊奇B.柏恩C.舒茨D.凯尔曼E.霍曼斯答案:A11. 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什么理论来解释竞争与合作的产生A.优势反应强化假说B.归因理论C.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D.平衡理论E.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答案:C12. 以下对合作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标一致B.双方没有任何冲突C.相互依赖的合作氛围D.共识与规范E.合作者双方存在人际互动答案:B13. 以下对竞争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B.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C.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D.竞争是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E.竞争必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进行答案:E[解答] 竞争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竞争不一定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进行,所以选项E的说法错误。
14. 对于合作与竞争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②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③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候,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④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候,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⑤合作就不能竞争,竞争就不能合作A.①②B.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E.①②③④⑤答案:D15. “随大流”的心理根源是A.社会助长B.从众C.结伴效应D.观众效应E.社会惰性答案:B[解答]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16. 从众行为的特点包括①引起从众行为的群体压力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②个体对群体压力的感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③从众行为虽非本意,但却是个体自愿的行为④从众行为对个体来说是消极的⑤从众行为对群体来说是积极的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④E.①②③答案:E[解答] 从众行为对个体和群体来说都具有两重意义,既可能因为从众造成决策失误,但也能让个体和群体适应社会生活,所以④、⑤的观点不全面。
17.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A.扩大群体的规模、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和服从组织的规范B.寻求行为参照、获得群体的领导地位和实现组织的目标C.扩大群体的规模、获得群体的领导地位和群体凝聚力D.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E.扩大群体的规模、寻求行为参照和服从组织规范答案:D18. 以下是对影响从众的因素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①个体自我评价低,容易多发从众②个体自信心强,从众较少③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行为也有很强的影响④群体对个体有较强的凝聚力,则个体容易从众⑤群体成员态度一致,个体容易产生从众行为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E.①②④⑤答案:E[解答] 研究发现,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的影响,没发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
19. 强化理论源自于哪种理论观点A.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认知心理学E.美国芝加哥学派答案:C20. 本能论认为,人类行为源于A.爱的本能B.遗传本能C.生的本能D.死的本能E.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答案:E21. 下列有关本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本能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本能B.本能是生物体在适应过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是一种先天行为的模式C.本能是操作个体行为的内部自然力,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只对个体的行为起作用D.生的本能的原动力主要是性及性有关的活动E.死的本能源自于攻击答案:C[解答] 本能是操作个体行为乃至社会现象的,来自人的内部自然力,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不仅仅只对个体的行为起作用,所以选项C的说法是片面的。
22. 下列有关强化理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强化是指行为带来的或招致的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作用B.正强化对行为有消极影响、约束抑制的作用C.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D.个体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他过去和当前所做出的某种行为时所经历到的强化体验E.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外界施加于个体的强化,决定了个体习惯行为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答案:B[解答] 正强化对行为有积极影响、巩固持续的作用,而负强化对行为有消极影响、约束抑制的作用,所以选项B的说法是错误的。
23.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这是A.抱负水平B.成就动机C.自信心D.自我实现的需要E.社会赞许性动机答案:A24. 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这是A.成就动机B.抱负水平C.社会赞许性动机D.安全需要E.亲和动机答案:E25. 以下哪项不属于亲和动机的作用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B.获得信息C.减轻心理压力D.提高抱负水平E.亲和可使个体避免窘境答案:D[解答] 影响抱负水平的主要是成就动机,而非亲和动机。
26. 社会赞许性动机对个体社会化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作用是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B.减轻心理压力C.学会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和约束D.提高抱负水平E.可使个体避免窘境答案:C27. 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这是指A.动机B.需要C.价值观D.态度E.知觉答案:D28. 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什么的研究A.重视态度B.歧视态度C.忽视态度D.态度转变E.态度形成答案:B29. 有关态度与外显行为的关系的观点,错误的是A.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是行为的反应倾向,与行为密切相关B.态度可以决定行为的发生C.一般的态度可以预示一般行为D.特殊的态度可以预示特殊行为E.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答案:B[解答] 虽然态度提供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不是决定行为发生的全部因素,所以选项B的说法不正确。
30. 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的畏惧信息的强度应该是A.无强度B.轻微强度C.中等强度D.高强度E.极高强度答案:C31. 在沟通信息倾向性上,对一般公众和文化程度高的信息接受者而言,信息说服效果较好的是A.单一倾向,正面倾向B.单一倾向,负面倾向C.正反两面,正面倾向D.正反两面,负面倾向E.单一倾向,正反两面答案:E32.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什么关系,效果比较好A.线形B.倒U形C.倒金字塔形D.波浪形E.折线形答案:B33. 以下不属于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的是A.说服者B.改变者C.沟通信息D.情景E.态度测量的方法答案:E34. 沟通过程由7个因素构成,分别是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障碍、背景以及A.交流B.传递C.传达D.反馈E.接受答案:D35. 美国学者安德森排列出了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排第一位的人格品质是A.诚实B.真诚C.理解D.忠实E.真实答案:B36.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邻近性吸引外,还有A.外表吸引和利益吸引B.外表吸引和关系吸引C.外表吸引和人格吸引D.关系吸引和人格吸引E.利益吸引和人格吸引答案:C37.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这叫做A.群体心理B.群体压力C.群体规范D.群体凝聚力E.群体特征答案:D38. 提供群体凝聚力有多种途径,说法不正确的是A.搞好领导集体建设,实行民主领导B.重视情感激励C.强化群体规范D.加强合作,避免竞争E.利用外部影响答案:D[解答] 提供群体凝聚力可以适当组织合作与竞争,群体内部的合作与竞争,有助于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提高心理相容程度,有助于提高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有助于促进群体凝聚力的提高,所以选项D的观点有失偏颇。
39. 当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做A.社会惰化B.社会责任分散C.心理防御D.态度改变E.社会助长答案:E40.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一个是结伴效应,另一个是A.观众效应B.练习效应C.首因效应D.光环效应E.近因效应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