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坚守道德底线 塑造高尚人格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坚守道德底线 塑造高尚人格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坚守道德底线塑造高尚人格
第九周国旗下讲话--坚守道德底线,塑造高尚人格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坚守道德底线,塑造高尚人格》。

古人说,人生有三件大事:做人、做事、做学问。

其中做人是核心,是基础,是其他两项的灵魂和支柱。

所谓做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古语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有一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文明健康发展而促使人人必须养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而对欲念的控制首先来源于道德,它让我们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而中国自古崇尚以“克已服礼”磨炼品质。

“道德”二字,小处说,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品行,支撑起一个家庭。

大处说,它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甚至可以说,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但就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在我们的校园中,我们的社会上,常常会感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比如:雪白的墙壁上被鞋印沾污,洗手间里的水龙头“不辞劳苦”的滴着水,教室内的桌椅被刻上经典留言,投不中的垃圾被弃之于桶外,耳旁时不时飘过几句污言秽语,……举不完的例子,理不顺的无奈。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诚挚爱心;我们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谆谆告诫;我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思。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给老人让座、随手捡一张纸屑、爱护一草一木、遵守公共秩序、少几句污言秽语、多一点文明礼貌、拭去那些轻蔑与浮燥、献一份诚信与爱心。

唯有将道德内化为习惯,将他律转为自律,我们的内心才会充实,我们的行为才会洒脱,我们的民族才会崛起!
道德准则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在“责任”和“良知”上的。

责任就是自觉的把份内的事做好。

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肩负着生存的责任、生活的责任、工作的责任和奉献的责任。

一个人,只有尽到对父母的责任,才是好子女;尽到对学校的责任,才是好学生;尽到对岗位的责任,才是好职工;尽到对国家的责任,才是好公民。

还有一条最重要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责任都不去承担,那还用谈对别人的责任吗?那么,什么是自己的责任呢?我觉得它就是最高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法估量的,只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来了,而有的人却把它埋没了。

要实现个人价值,就应该发掘个人潜力,挑战新事物,正处在学生阶段的我们,现在就应该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展现个人的能力,要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信只要我们抱着这种信念面对现在的学习,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够纷纷实现个人价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乃至社会负责任的人。

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价值底线,这就是良知。

可以说良知是做人的根本,如果缺乏良知去谈责任,那会缺乏起码的道德基础,任何责任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衡量良知的标准是“三知”:一是“知耻”。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知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三是“知恩”。

常怀感恩之心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是良知。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责任和良知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

责任是基础,良知是动力。

同学们,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心灵的窗;道德是一扇窗,透过明媚美好的光;道德是一道光,照亮纯洁的心田。

同学们,青春的岁月一晃而过,让我们在阳光下接受洗礼,在风雨里迎接磨炼,在正气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品质高尚的大写的人,成为一个能担当明天重任的有责任感的卓越人才!
谢谢大家!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