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心理调适?一、首先进行心理按摩“心理按摩”是指一些能让自己身心放松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对于精神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是一剂特殊的“按摩”良方,它会让人们的心理和身体更健康。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21世纪,“累”已成为现代人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他们感觉到的“累”,就是心理疲劳。
处于心理疲劳时,人的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都会降低,而且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轻者感到无聊厌烦,重者则悲观厌世。
因此心理疲劳特别是生理、心理皆不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理疲劳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学会“心理按摩”,可以消除“心理疲劳”。
下面微心理所介绍的,就是比较全面的心理按摩方法!1.嗅香油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
特别是一些女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
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2.吃零食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运动的时候,可以使人对紧张和忧虑的注意得到转移,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灶,从而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
3.穿上称心的衣服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就会减轻。
与此同时,当人们穿上自己认为非常“顺眼”的衣服,自我感觉良好时,就会重新鼓起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
4.运动消气法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运动消气中心。
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们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5.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
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
所以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看一场恐怖电影。
6.养宠物益身心东京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为消除雇员的紧张,每个月花2500美元请人定时牵来憨态可掬的牧羊犬,让公司雇员放下手中的工作来逗弄牧羊犬,从而达到因工作紧张带来的精神压力二、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任何事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想要生存,就非得适应环境不可。
反而言之,“适应环境”也是万物的一种本能。
人类在面对环境压力时,通过各种反应形式,以对个体或群体有利的变化来对付这种压力,使得个体或群体有更好地生存的能力,称为心理调适能力。
一、改变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一种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其实就像所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它叫做一个认知的模式。
那么每个人的认知模式的形成是受每个个体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形成的一些智商、情商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人的认知模式形成以后,就会影响这个人对世界的一些看法,包括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对人际关系处理,所应该遵循的准则,包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那么讲,一个人你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你可能就更容易真诚;如果你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戒备的心理就会特别强。
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思维的模式,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当中,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影响的结果,那么他会形成价值的一些理念。
但是讲同样的刺激,每个人会得出不同的反应。
同时看一场电影的时候,有人会说它好,有人会说它不好;一个人,有人会欣赏他,有人会不欣赏他甚至反对他。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刺激每个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呢?比如说老师在讲课,一个班里50多人,老师讲的课是一样的,而为什么有的人成绩好,有的人成绩不好呢?“一母生九子,九子皆不同”,每个人对外界的反应,他是能动的,他有做出他主体的一个反应的不是被动的。
给什么刺激,就接受什么刺激,他是有选择的,他会做出主观的判断来进行认知的。
因此我们讲,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其实都带有它的局限,我们之所以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反应,对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我们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信息、经验、阅历,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20、30、40岁的人,或者学不同专业的人,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或者有不同信息的人,对他的理解和认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讲,为什么要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呢,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有他的局限性。
没有人能穷尽天下的真理,每个人这样一个对于知识、信息的把握,都带有主观的经验。
为什么要合作?因为现代化的社会当中一个人的专业的知识越来越精深,对其他知识的涉猎就相对的比较少,解决问题的时候,又需要很多的智慧能力。
所以他就需要合作,需要很多人在不同的角度来完善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才能得出更立体、客观的认识,所以每个人的认识结构都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那么今天的培训,就是在于不断的做信息的传递,然后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模式,改变的一些观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行为。
也就是一个人,认识的模式、观念不改变,行为是不可能改变的。
比如说在吃早点的时候,看到有些人不吃蛋黄,他一定是接受了一个理念——蛋黄胆固醇高,你不要吃!你接受了这个理念你的行为马上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不接受一个理念,人的行为就不会改变。
以前有句老话就是人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有发展。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是三位一体的,像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一样,它需要人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
也就是说今天任何一个的发展,或者是一项事业的成功,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专业能力固然重要,这是一种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根据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来时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能力,和一个人人际交流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这是人的情商的一部分。
还有就是人遇到挫折时,自我激励的能力,这是逆境商。
这是我们刚才讲的方法一,就是不断地改变认知模式和认知理念。
二、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说,人的健康其实很重要的就是人的适应性。
人的适应性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
知道人有不同的角色,在领导者面前是被领导者;在被领导者面前,可能还会是一个领导者;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儿女面前是父母,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是如果在单位的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是在家庭的人际关系的紧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
所以讲,人的适应关系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
那么在人际关系的适应当中,需要注意三点:1、人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是面对同事还是面对上级,是面对朋友还是面对亲人,面对的人不一样,说的话就应该不一样。
人应该能够去区分什么是工作的场合什么是生活的场合,什么是同事什么是朋友。
这是应该有界限的,如果你没有选择,想说就说,不分场合、地点,不分你面对的是谁就说,不知道你自己说了多少,那么肯定就会有心理的困扰,就会造成这种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不同的约束的。
这样的作用,所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有一种不同的表现,还有说话的时候要把握一个不同的分寸感,是面对同事、领导的说话应该怎么样去说,应该说多少?要有一种不同的分寸感,还有留有不同的余地。
就是在交流的时候,应该给别人一个空间,也可以叫做余地。
2、改变看问题的角度(1)要学会做自我否定,不要太固执。
人为什么要学会自我否定?刚才讲,人对于任何事务的看法都带有主观性的特点。
那当和别人对同样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是层次事务的不同的方面。
假设,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今天大家讨论它,你们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刚才讲每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你看到的,我没有看到,而我看到的你也没有看到。
如果我们不能自我否定,你觉得我看到的,眼见为实,我没有看到的,我就不承认,认为它是不存在的,这就不是一个学习的理念。
我刚才讲,我们时代的特征要构成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体系。
在人际相处过程的时候,要学会自我否定。
就是当我提出的观点,别人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要有一个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个拒绝的态度。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是由我们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和信息来决定的。
所以,今天你把你的知识给我,我把我的知识给你,我们两个都增加了能力。
当我们能够互相交换,因为它有很多的角度,很多的这样一个侧面,如果我们能够彼此之间,互相之间能够交换每一个人的看这个客观问题的角度,才能最后完善对客观问题的整体认识。
所以,我们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自我否认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自我否定,才能够反思。
反思这个问题哪些方面是我看不到的,是我没有想过的,是我没有思考过的。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中去学习,而不能说我这样看就这样看。
偏视或者是固执,这样我们就会过于狭隘。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过于狭隘。
也不是学习这样一个态度。
(2)应该能够换位思考。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自我否定,不要太固执;第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觉得不管是领导者与被领导,如果单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一个问题,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的话,都会觉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或是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那么可能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方法就不会是最得当的。
有很多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问题、苦恼是常于烦恼。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么想会非常的痛苦,就会特别的烦恼,甚至会引起一些人际关系的紧张。
那么,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想,就像讲每个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时候,他对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比如讲,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很可能是站在两层楼上,科级站在五层,的处级站在八层,局级站在十三层,那么所站在不同的级别上,他所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对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和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有很多时候,提出一个工作建议,想了很长时间,发现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对策,交给了领导,可领导为什么不采纳呢?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你会认为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站在领导的角度、宏观的角度,它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或者它是一个部门的利益的问题,那么就不仅仅说满足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利益,那么它可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要通盘的考虑或是宏观、全局的考虑。
所以说,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就不会有很多时候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了。
三、应该对压力有所认识,有所准备有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受到打击、挫折,是因为对问题缺乏一些必要的认识和准备。
有的人说我努力工作就应该得到表扬;这么辛苦,领导就应该肯定;做的这么好,领导就应该表扬我;或者我提了这么好的方案,领导就应该采纳,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或只给自己一种答案,事情的答案不是这样的,就会受到打击和挫折;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它应该有很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