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症消渴症编辑本段辨证治疗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
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
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病。
编辑本段上消(肺热津伤)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编辑本段中消(胃热炽盛)证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
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
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
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消三多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编辑本段下消(肾虚精亏)证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方药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
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编辑本段学术争鸣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消渴症来命名糖尿病,不尽准确,对治疗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仝小林教授解释说,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
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
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
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
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
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
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
仝小林教授认为,如果中医要给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络病”更恰当。
将糖尿病称为“糖络病”的最大意义就是既着眼于“糖”,又着眼于“络”。
这样,从发现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会重视疾病对脉络的损伤,着眼于防治因脉络损伤而引发的并发症,做到“有则治疗,无则预防”。
对确立消渴证的学术价值,也由支持的学者。
如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
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
所以,针对消渴的治疗方剂,往往同是对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
这是中医立足于身体体征变化解决疾病的价值所在。
聂文涛在《是驯服血糖,不是束缚血糖》一文中指出:中医学强调人体变化是必须有主导力量起作用。
也就是谁行“政令”的问题。
这种“德”与“位”的关系辨析,也是《易传·系辞上》开篇就讲的。
根据这种基本的中医思维,人体胰岛素不敏感状态是因为胰岛素不当令的原因。
那么,此时由谁来行“政令”呢?这就是胰高糖素。
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
因为胰高血糖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分解的,而胰岛素是促进人体物质合成的。
显然,频发低血糖、相对低血糖或身体局部血糖供应不全都可能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从而出现糖尿病。
因此,必须避免对血糖的这种刺激。
所以,中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一直注意谷物保护。
现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经成为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健康进食方式。
编辑本段古代方法治愈糖尿病的记载近年来围绕聂文涛治疗方案发生很多争鸣。
其实,治愈糖尿病的文献记载很多。
方法也有简有繁。
一些方法似乎更简单,如梨是我国各地均有出产的水果,以北方品种为佳。
梨又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肾经。
功效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主治热病伤津烦渴、消渴、肺热咳嗽、咯血、吐血、噎肠、反胃及便秘等症。
糖尿病属消渴病的范畴。
古时有不少人用梨治疗烦热和消渴病,确有良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明代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中指出,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疗消渴病的良药。
他说,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烦闷无聊,请名医杨吉老诊治。
杨诊后称此病乃极为严重之热症,气血消烁,病势险恶,无力回春,且预言三年后该士人当患痈疽病而死。
扬吉老的诊断,说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预言痈疽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后来士人听说江苏茅山有一道士医术精湛,但不轻易给人治病。
士人便穿上仆衣,径直来到茅山求见道士,且表示自己愿意当佣工,求道士收留他。
道士应允,让士人与弟子们生活在一起。
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医治病的实情。
道士诊脉后笑着说:“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
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病自当平。
”士人遵嘱照办。
一年之后,诸症悉除,消渴病痊愈。
士人再次拜访杨吉老,杨见他颜貌腴泽,脉息平和,便极其惊讶不解,士人便详告经过。
杨吉老慨叹学医不精,愿拜茅山道士为师。
据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风痰已深,医生拒绝治疗,只劝说他早日返回家乡。
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时遇到了兽医赵鄂。
赵建议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种,如红消梨之类),感到口渴就吃梨。
数月后,士人病终痊愈。
士人虽说患风痰,但从他口渴不已的症状来看,也同时患有消渴病。
据最近报道,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离休干部冯权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两个月治愈。
医生总是告诫糖尿病患者,忌食糖份高的甜食,而古传秘方恰恰相反。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口渴、多饮、多食、多尿。
冯氏的体验是,口渴时,吃一两个甜梨,仍感到口渴,可再吃梨,一直吃到不渴为止。
并提出,一定要吃甜梨,如鸭梨、雪花梨、白梨等。
遇无梨季节,亦可食白萝卜代之(长形甜味),与吃梨有同样的效果。
吃梨治消渴病的记载可以从冯权朝老人吃甜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中得到验证。
编辑本段现代方法治疗糖尿病方法1、磺脲类——格列齐特等作用机制:刺激胰岛素β细胞释放和分泌胰岛素,是血糖水平迅速降低。
不良反应:β细胞功能衰竭;低血糖等。
2、双胍类——盐酸二甲双胍等作用机制:延缓葡糖糖在肠道的吸收。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乳酸性酸中毒等。
3、α-葡萄糖干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作用机制:延缓消化道对糖的吸收。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恶心,腹泻等。
4、中医治疗——恒济悦泰胶囊等作用机制:调节胰岛分泌功能,保肝护肾,调节脏腑代谢机能等。
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但见效慢。
编辑本段重要文献及价值1、《黄帝内经·奇病论》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消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证的最多数Ⅱ型糖尿病确认为行为方式疾病,其标志是John rollo在1797年发现了尿糖。
《黄帝内经·奇病论》确定消渴为行为方式疾病,并且认为是脂肪类物质摄入过多,主食摄入过少造成的。
这一点在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进一步做了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相比John rollo,《黄帝内经·奇病论》不仅早关注行为问题近二千年,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而John rollo 得出的结论但却包含了大量的错误。
John rollo通过对Meredith船长的观察,发现当Meredith吃面包,谷物,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时候,尿糖增多;而吃肉类食品的时候尿糖相对减少。
于是,John rollo得出结论:糖尿病应定位在肾脏(尿糖问题),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
因此饮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质是该疾病的饮食方案。
这种饮食方案影响了十几代糖尿病患者,造成了患者难以康复的局面。
我们已经知道:(1)糖尿病的定位应是血糖而非尿糖;(2)在胰岛而不在肾;(3)是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足发病的而不是过多。
实际上,有的时候尿糖增多正表明身体血糖升高的缓解,而不是加重。
1999年剑桥大学Hales教授公开的调查结果被全世界所重视:在美国,亚洲人西方生活化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升高,欧洲人的发病率则没有明显变化。
Hales教授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饮食结构)改变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发。
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更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高碳水化合物已经成为糖尿病人新的饮食指导标准。
2、《诸病原候论》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这不仅提出了通过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来康复消渴,而且首次关注了运动量和吃饭时间的关系。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复指南都把运动治疗和饮食治疗作为最先手段。
3、《千金方》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