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系统:是混乱、无秩序的反义词,通俗的说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墨重目的的一个祝贺提(P5)
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站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
(P34)
交通运输枢纽:
联合运输:
区内通道:
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公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方案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
(P43)
交通运输需求:
客流密度:
联合运输:
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系统分析: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
(P35)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有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用、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
交通运输供给:
交通运输通道:
输送能力:
一、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的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运输方式中运行时间都是供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
素。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由于这些原因,将运输供给严格限制在经济学中,即理解为一定价格下的市场货物供应量的概念是不合适的。
为了进行需求分析和交通量预测,我们考虑由一组真正发生的对运输活动的特征和数量有影响的运输系统特征来定义供给。
这一推广超出了以货币表示的运输成本和价格,它包括了其他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消耗在运输中的资源的特征,尽管它无法定量或转化为货币成本。
这一组特征的选择依赖于所考虑的不同运输方式。
因而在城市小汽车交通系统中,运行时间、成本、延侯、停车费和可达性等就足以描述运输供给了。
而在航空客运中,运行时间、票价、地面交通费、机场延误、机型、服务频率、时间表、服务质量等是运输供给的必要的描述量。
没有必要遵循统一的模式给各种运输方式第定义供给,这样的统一模式容易复杂化并且有可能忽略运输分析的重要特征。
二、交通运输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技术
运输系统的技术特征影响它的行为。
特别是,系统的运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类型。
其他直接受技术影响的运输供给特征有能力和速度等。
(2)运营策略
用技术来提供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和目标。
例如,为了适应交通量的增加,系统扩能策略对于像航空、铁路这样按时刻表运行的系统来说对供给特征的影响很大。
运营者的行为也确定了运营成本被还原的程度及还原方式。
这是将运营成本转化为使用者成本(函数)的一种价格机制。
(3)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
运输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
例如,在一个被调节的运输系统中,运营者能够使用的价格策略可能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有时甚至能力和使用的设备类型也由政府机构确定。
市场结构也可能会类似的影响。
例如,在竞争和垄断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价格政策。
(4)使用者行为
运输供给的有些特征取决于运输系统中使用者的行为。
货主选择可用的运输服务方式常常确定了货运总成本,货主可选择不同的存储量、批量、频率和包装方式。
市内旅客也可以通过选择路径、速度以及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而影响供给特征。
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三相互协调的基本条件
(1)保证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即不间断性、无延误地完成技术作业过程中的全部必要作业。
这一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H∧E——→
式中T、H、E技术作业图中各种运输方式;
∧结合符(代替“与”结合);
——保证运输过程连续的符号。
(2)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设备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彼此相适应,它体现在一般的指标中(货物吨数、旅客人数),或体现在该种运输方式接运的运输量与所需的单元运输工具的能力及数量的相适应上。
两种运输方式衔接处,需设置中间库场及换装机具时,这些设备的能力应与相邻接的运输方式的通过能力相适应。
具体表现为
在直接装机条件下Na〓Nc
在经由库场换装时Na〓Nb〓Nc
式中,Na、Nc两种相邻接的运输方式通过能力;
Nb衔接两种运输方式的中间换装设备能力;
能力相适应符号。
(三)各环节的作业时间相互协调,以基本作业环节为目标,前一项作业占用整套设备的时间应小于等于后一项作业占用整套设备的时间,且两者均小于等于基本作业的相应作业时间,具体表示为:Tf≤Tn≤Te
式中:Tf前一项作业时间;
Tn衔接两种运输方式的中间换装设备能力;
Te结尾作业(基本作业)时间。
(四)必要的组织、制度保证。
为确保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应设置有相对应的高、中、低各级管理组织,并制定有配套可行的相应措施。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与其他工业相比交通运输系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交通运输的产品不具有实体形态,其产品是实体(货物或旅客)和信息在时空四维域中的坐标变换。
从直观上说,人们不会为了运输而运输。
归根结底,交通运输只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另外,交通运输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发生在系统之外,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否则,它就很难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但是,交通运输的职能是为整个社会经济大体系服务的,其外部效益远远超过了系统内部效益。
由此可见,研究交通运输不能局限于交通运输本身,必须从社会系统出发来评价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