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作为一篇文化经典,探讨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习作业
1、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导入。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3、作者简介(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
4、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板块二:自学指导,检查预习作业。

(一)展示预习成果
1、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板块三:感知文本,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板块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讨论:伯牙三次弹奏的音乐里传达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俞伯牙
钟子期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