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鼻窦炎规范化治疗

儿童鼻窦炎规范化治疗

有资料显示:40%的儿童急性鼻窦炎可以 不治而愈,而且儿童慢性鼻窦炎在成年后可 能有自然痊愈倾向,这在某些未经治疗的儿 童慢性鼻窦炎、成人后CT图像显示正常得 到依据。
编辑课件
32
五、儿童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规范
对儿童慢性鼻窦炎提倡阶梯 性治疗方案,即分成三个步骤进 行。
编辑课件
33
1 第一阶段(系统药物治疗)
22
规范治疗措施
抗生素选择:参照美国儿科学会的临床指引,
▲青霉素类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效果最好 ▲头孢类以第二、三代头孢较好,
以上二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最广泛! ▲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很高,且其主要作用不是
抗菌而是抗炎,临床采用较少 ▲喹诺酮类则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 ★注意!不推荐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37
3 第三阶段(经鼻内镜功能性鼻窦微创手术):
手术适应症: (1)已经作了充分的药物和前期治疗但效果
不佳; (2)明确的鼻息肉阻塞了鼻腔通气; (3)多发性息肉; (4)严重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 (5)同时伴有哮喘;高抗药性细菌群存在。
编辑课件
38
注意: 实施的手术范围和手术方式与成人是有所区 别的,
(4) 血管收缩剂: 有利于通气和引流
使用方法: 急性期可以短时间(7d以内)、低浓度
使用, 使用药物:以低浓度麻黄素(0.5%)
或盐酸羟甲唑啉为主, ▲注意:应杜绝使用盐酸奈唑啉(滴鼻净)
编辑课件
28
规范治疗措施
(5) 辅助治疗: 负压置换术、鼻腔冲洗、上颌窦穿刺术
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但由于疗效并不确定,因此美国疾病控
一项前瞻性调查表明:鼻窦CT不透光的儿童中: 无任何症状者占18%(Pransky,1996), 基本无症状者占59%(Diament,1987) 无呼吸道感染史者可达69%(Lusk.1996) 在有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则有87%表现为鼻窦CT不透
光(Phillips,1996). ★因此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显然不宜仅凭CT扫描
急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是有差 别的。
因此,对抗生素的选择也应不同。
编辑课件
3
中华儿科学会2000~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
三地区儿童鼻窦炎致病菌的调查表明:
急性鼻是主要致病菌 (占76%,图1)
图1 2002~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儿童 急性鼻窦炎致病菌调查
图2 2002~2004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儿童 慢性鼻窦炎致病菌调查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金葡菌 其它 厌氧菌
编辑课件
6
慢性鼻窦炎
(2)抗生素敏感性:
▲敏感: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甲硝唑 第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抑菌效果较好
编辑课件
7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2 变态反应 :
▲变态反应在儿童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远远超过成人,
▲也可附加鼻腔鼻窦盥洗、药物雾化吸入等治 疗。
*David认为使用缓冲高渗盐水(2.8%)盥 洗鼻腔可有效缓解鼻粘膜水肿。
抗胃食管反流也应考虑在治疗计划之内。
编辑课件
35
2 第二阶段(解除鼻阻塞和病原菌隐蔽场所):
系统药物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辅助性手术 (这种方法又称为鼻内镜手术前外科干预)
许多报道认为: 腺样体切除:配合药物治疗对治疗儿童(特
降低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的发病, 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
编辑课件
9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3伴随性疾病:包括全身伴随性疾病和
局部伴随性疾病二种
▲全身伴随性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缺陷、
纤毛不动综合征、 囊性纤维化、 HIV感染等,
可导致鼻窦反复感染
编辑课件
10
伴随性疾病
▲局部伴随性疾病 : (1)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被认为是细菌隐藏的聚集场
编辑课件
12
(1)感染性鼻窦炎: 这类患者通常患有:
自身免疫缺陷, HIV感染、纤毛不动综合 征、囊性纤维化等, 主要特征: 免疫细胞显著增殖。
编辑课件
13
(2)炎症性鼻窦炎:
多由于病毒感染、变应性鼻炎、解剖学 异常等原因造成窦口阻塞,导致窦腔气压改 变并造成上皮损伤、黏膜腺体和杯状细胞增 生,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和反复发作的 鼻窦炎
编辑课件
21
四、儿童鼻窦炎药物与保守治疗规范
1 规范治疗措施 (1) 抗生素的应用:
主要致病菌:
2002~2004年我国儿童鼻窦炎致病菌流行病学调查与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表明: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厌氧菌及卡他莫拉菌是儿童急慢性鼻 窦炎的主要致病菌,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30
规范治疗措施
▲选择手术的理由: 腺样体可能与儿童鼻窦炎 相关。腺样体被认为是细菌隐藏的聚集场所, 也是引起鼻阻塞、鼻分泌物滞留、纤毛活动 减低的主要原。
(7) 针对全身伴随性疾病的处理: 如胃食管反流、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
编辑课件
31
2 儿童鼻窦炎临床转归特征
大多数儿童对恰当的药物的和保守治疗比较 敏感,
所,也是引起鼻阻塞、鼻分泌物滞
留、纤毛活动减低的主要原因;
(2)下呼吸道感染: (3)胃食管反流:反流的胃内容物呛入鼻腔可造成鼻窦
的感染。
*Bothwell对28例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计划中加入
抗反流治疗,其中25例避免了手术。
编辑课件
11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4 发病机制:
鼻窦炎病因学常常是交互性的,即几种原 因交织在一起,因此其病理机制也十分复杂。 随着近年来对鼻窦粘膜炎症研究的进展,人 们对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Steinke(2003)认为有四种主要的病理生理 学机制:
3 黏膜反应性:
儿童鼻-鼻窦黏膜对炎症的反应程度比 成人明显,对适当的药物治疗反应迅速,药 物治疗常常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编辑课件
18
4 CT特征 :
由于上述二种原因,儿童鼻窦炎一旦发 生,尽管病程不长,CT常却显示为全鼻窦不 透光现象,这可能是儿童CT多呈“全鼻窦炎” 的原因。
编辑课件
19
★有资料显示:以往(2周前)鼻窦CT不透光并不能说 明现在鼻窦炎的存在。
儿童鼻窦炎的规范化治疗
编辑课件
1
一、儿童鼻窦炎分类
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方法是将儿童鼻窦炎分为三 种,包括:
急性鼻窦炎: 症状持续存在不超过8周; 急性复发性鼻窦炎:
症状持续存在不超过8周, 每年发作3次以上;
慢性鼻窦炎: 症状持续存在12周以上。
编辑课件
2
二、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1 感染:感染是鼻窦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别是10岁以下)慢性鼻窦炎是有效的,可避 免FESS手术。
编辑课件
36
切除鼻息肉:影响通气与引流的鼻息肉应予 切除,但只限于鼻息肉切除,不必开放鼻
☆注意:切除时最好使用切割器
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多同时有上颌窦 自然开口增大,可经自然开口切除窦内息肉, 不宜采用创下鼻道开窗的方式。
☆注意!
不建议对不影响鼻通气的中鼻道单发息 肉进行切除,可采用局部类固醇激素治疗。
包括抗生素、局部类固醇激素、黏液促排剂, 剂量和时间要足够。 (1)抗生素:要首选第二、三代头孢和阿莫
西林+克拉维酸,应持续应用4周以上, (2)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至少2个月以上。
编辑课件
34
▲对严重的鼻阻塞者,可适当间断使用低浓度 鼻粘膜血管收缩剂。
▲对明确变态反应因素者可考虑并给予抗变态 反应治疗(全身抗组胺药和激素类)。
23
规范治疗措施
抗生素使用时间为: ①急性鼻窦炎、复发性急性鼻窦炎:
用药2~4周,或者在脓性引流消退后继 续用药1周; ②慢性鼻窦炎:用药4周以上;③内镜鼻窦手 术后用药3~4周。
编辑课件
24
规范治疗措施
(2) 糖皮质激素 : 鉴于局部糖皮质激素强大的抗炎、抗水
肿作用,可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发挥效应, 已经成为鼻窦粘膜炎症的第一线药物 ▲使用时间: ①急性鼻窦炎4~8周; ②慢性鼻窦炎和内镜鼻窦手术后3~6个月。
22%-80%由其引起.
▲变态反应造成的黏膜水肿是鼻窦炎发生的的主要原因

why?
粘膜水肿狭窄的窦口和引流通道迅速受阻
局部组织缺氧,纤毛活动减弱
病原菌定植提供了基础环境
黏膜炎症的恶性循环。
编辑课件
8
变态反应
治疗:
抗炎、抗水肿成为治疗儿童鼻窦炎的关键环节
局部糖皮质激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有效控制上呼吸道变态反应还可
编辑课件
14
(3)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鼻窦炎:
这个概念是Ferguson(2003)首次提出的, 患者不仅可以发生鼻息肉,而且常有哮喘、 阿司匹林不耐受伴发,特征为:白介素生成 过度。炎症过程可以由IgE介导,也可以是 非IgE介导。
编辑课件
15
(4)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这是一种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鼻 窦炎的情况下伴有窦腔真菌感染、由IgE和 Th2淋巴细胞介导的变应性炎症反应,这种 鼻窦炎在儿童中少见。
但多数学者认为10岁以上儿童经鼻内窥镜微创手 术不会影响面部的发育。Parsons认为传统柯-陆 手术有碍鼻窦、齿槽、面骨发育,疗效也不好,因 此应予避免。手术后随访和术腔处理:术后处理可 在2~3周后,清洗术腔,去除坏死组织、血痂和 干痂,分离粘连,取出中鼻道支撑物;术后的鼻腔 盥洗和局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应持续3个月以上。
编辑课件
25
规范治疗措施
★ 注意:
☆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同时联合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