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
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
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
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
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
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
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
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种写法。
似与“送
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
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
也无心流连。
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
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语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
“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
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
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
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