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精选征文7篇【一】我们家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共计有3个家庭8个成员。
我们一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忠厚,我和老伴在所住的小区是出了名的老实人,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第一条就是要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两个孩子中,老大夫妻在本地工作,大孙子今年刚刚高考,老二一家三口都在扬州工作和读书,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单位和行业中担任行政和领导职务,两个孙子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名列前茅。
每到节假日,特别是中秋节或者每年的春季,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都会聚到一起。
记得2012年的中秋节,宝应电视台还到我们家拍了喜迎十八大——“我的这十年”专题年,我们家8个家庭成员纷纷赶回到家里,那天我和老伴特别高兴,当电视台记者的摄像头对准我们全家的时候,我和老伴满脸的皱褶都在开花。
我觉得我们这个家庭有两个特点,首先就是小辈对老人都非常孝顺,长辈们年老体弱,晚辈们能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看望,或带上一些水果、营养品;或买一些时令衣服;或买一些老年保健用品;衣食住行方面小自袜子手套、内衣、内裤,大至电器家具,都能一一为老人想到买到,尽力为老人的晚年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的老伴患有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每次都要到医院体检和看病,我们家的小辈们都争着抢着去医院陪护老人。
其次,我们这个大家庭相处非常和谐融洽,总能做到一家有事,家家帮忙。
兄弟两人包括娶进来的媳妇个个都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关心长辈甚比关心自己。
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
兄弟亲情千金难买,我们从不为家庭财产之类的事争吵,我们都认为吃亏便宜都是自家人,大家都有一双手,都在赚钱,何必为那一丝半点伤了和气。
婆媳之间亲如母女,妯娌之间胜似亲姐妹。
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兄弟两个家庭平等对待,不分你我,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形成共识。
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办每件大事大家都心情舒畅。
此外,每个大家庭都做到勤俭持家,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经常受到邻里的赞扬。
我认为每个和睦的家庭就是大家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是收入多还是收入少,不管你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心疼每一个亲人,希望每一个亲人都过得很好,当亲人遇到困难,也非常乐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心里就会觉得特别踏实,尽管不是官僚世家,不是名门望族,但是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快乐,有普通家庭的美——那就是和谐之美。
【二】那不起眼的小草,任人漠视毫无怨言,他依然挺立默默为人们奉献着;那河边的柳树,静默在河堤两岸护堤防水,依然静默着。
那街边的环卫工人们早出晚归,一次次扫,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从他们身上,我不禁想起我的家训家风;低调做事;踏实做人。
听爸爸说这是太爷爷因为一件事而立。
爸爸说:以前家里挺富裕的。
太爷爷在地方上算得上是一个小地主吧,但太爷不像其它地主一样,欺负百姓,过分的使唤百姓当牛当马,更没有“高利贷”这个说法,在别人眼里看来,太爷根本不像是一个地主,他穿着非常的朴素。
平时,几口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与劳动人民打成了一片。
村子里还有一个地主,他和太爷爷的做法截然不同,他盖着三层楼的小别墅,一家人穿着十分的华丽,带着珠光宝玉,到处去欺负百姓。
有一次,土匪进了村,土匪向太爷爷家走来,太爷心想:这一全完了,什么东西都得糟蹋了。
没有想到。
那几个土匪竟然经过太爷爷家,向隔壁的地主家走去,听只见物品的破碎声,没过多久,只见那些土匪们背着大小麻袋从他家走了出来。
他坐在地面哭喊着:“全完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经过了这件事之后,太爷爷就立了这个家规:低调做事,踏实做人。
我们没有让太爷爷失望。
就拿我爸爸来说吧。
有一次,爸爸去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黑色的男士背包,里面有银行卡、身份证还有几万块钱的现金,他没有占为己有之心,他二话不说就交给了派出所,警察要求等记一下,他只是腼腆的笑笑,转头就走。
他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和我。
我和妈妈笑他胆子小,不敢面对警察,其实我和妈妈知道,他只是想低调做事。
那失主想感谢,也找不着人呀!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也受他们的影响。
每次,我从街边走过,发现路边有垃圾,我都会将它们拾进垃圾桶。
看见有老人过马路,我也会主动去帮助他们。
在公交车上看见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也会主动让座。
这些都是小事,但我相信,我处在这样良好家风的的家庭里,一定会受到熏陶。
从小事做起,继承弘扬家风,为和谐的社会风气添一块砖,盖一片瓦。
【三】我的家风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风如一壶茶,醇厚芬芳;家风如一幅画,连城之壁。
我们家有三风:善良之风、孝顺之风、勤俭之风。
我家的善良之风。
妈妈常说:善良是心灵的灯盏,能引导迷路的孩子前行。
记得有一次,妈妈和我准备上街去玩,突然外面来了一个讨饭的。
我看他穿的破破烂烂的,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觉得恶心。
这时候,他向我们生出了手,颤巍巍的说:“大姐,行行好,给我点吧。
”我打算把他赶走,不想搭理他,可妈妈却给了他5元钱。
我大吃一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干嘛给他钱,这些钱可以给我买好几颗糖了。
”妈妈却和蔼的对我说:“他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心啊!孩子,记住啊,一定要有爱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就是那颗金子般的心。
”这翻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告诉我一定要有爱心,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我家的孝顺之风。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必备的传统美德,在家里,我孝顺我的爸爸妈妈,每天,我会在课余时间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晚上给他们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
我孝敬我的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言传身教。
爷爷去世的较早,剩下奶奶一个人孤苦伶仃的。
多少年来,爸爸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奶奶。
记得奶奶去年茶季生病住院时,爸爸妈妈放下每天上百元的收入,每天都会轮流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没有告诉姑姑等人。
我有些不解,妈妈认真的对我说:“姑姑也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吧。
挣钱就是为了用在该花费的地方。
把奶奶的病养好了,可以在家照看家里,我出去做事就不要锁门了。
所以,现在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是挣钱。
”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好感动,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之中。
我家的勤俭之风。
我们家的勤俭的宗旨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
我要买学习用具或者课外书籍时,妈妈总是给我充足的钱,让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在我看见同学新买的玩具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时,妈妈教育我:“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钱可以给你买几箱书了,别和同学比吃穿玩的,要比比学习。
”难怪乎,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学习,因为有一个善于开导我的妈妈。
我骄傲,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
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我的心灵。
我自豪,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
如花香,悄然静绽放,伴情沁入我的心脾。
【四】说起家风、家训、家规,总觉得是一个很高端、严肃的话题。
由于出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当时无论是家庭、学校亦或社会,很少公开提及这些字眼,所以小时对家风家训等缺乏必要的认知。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家风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颜氏家训》、《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余秋雨《吾家小史》、《洛克菲勒家书》等古今中外关于家风家训的名家著述倍受推崇;领袖、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以及修身立志的宝鉴,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家风家训小到对一个家庭,大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正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然而,著书立说,形成规范家风家训文本并流传于世的,毕竟是少数名人大家,对于广大的普通家庭而言,可能多数和我的家庭一样,拿不出一本形成文字的“家风家训”,我们有的多是家庭的先辈、长辈基于朴素的价值观而形成的一家的规矩和做人的准则,并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口口相传,于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着一代代人的成长。
我的家是个普通的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体育场篮球教练,后任体育场副场长。
父母都是中共党员。
我有三个姐妹弟兄,父亲是独子,爷爷奶奶也和我们一起生活,老中少8人一起生活,算是一个大家庭。
当时我们兄妹四人读书,爷爷奶奶是农村户口没有收入,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有限的工资维持。
那时的物质是匮乏的,生活是困难的,然而记忆中我们的生活却是幸福的。
当长大后回想小时的生活,我以为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姐弟能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从家庭层面上应归结于我父母的孝、勤、俭、诚、实。
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我家的家风家训”吧,没有文字,点点滴滴体现于父母平日的言谈举止,耳濡目染中沁入我们幼小的心田并扎根生长。
若要将父母日常的教诲用文字进行归纳总结,那就是:恪守孝道、诚实守信、勤勉做事、老实做人。
朴实无华却蕴含着做人的深刻道理,作为我们家庭一种最基木、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于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姐妹兄弟受益匪浅。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尤以父亲给我的印象最深,影响也最大。
父亲早先是篮球教练,后担任体育场副场长,分管射击等运动项目以及基建工程。
总所周知,基建从来都是一个敏感而易出问题的领域,而我父亲在这样一个领域工作多年,凭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信仰和价值坚守,始终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那时年少不谙世事,但还是发现,自父亲担任副场长以后,来我家找父亲的“亲属朋友”忽然就多了起来,手上都会提着东西。
但见父亲每次都是客气却坚决的推辞,无论是香烟或是点心,一概要来访者原样拿走。
要知道,那是七十年代初,连豆腐都要凭票的时代呀。
而我家更因为人口多生活困难,便是一块糖对我们小孩都是诱惑。
最初看到父亲坚决不收,很是不解,问父亲为什么那个伯伯或叔叔或阿姨送的点心不能要呢?父亲说,他们的东西哪怕一分钱都不能收,因为他们送礼是想从爸爸这里获得更多的好处,爸爸若是这么做了,就是违法,就要遭受处罚,而这是我们家不能接受的,更是作为党员的我不能做的。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一个伯伯来访,父亲不在家,此人硬留下一箱苹果就走。
母亲打开箱子,在箱底发现一个信封,里面有厚厚一沓钱,具体数额记不清了,只是看到妈妈吃惊的表情,那时爸妈的工资加一起只有几十元,所以那人送的应该是一笔“巨款”吧。
看到钱,妈妈急了,父亲一回来,母亲便告知此事,父亲有些责怪母亲,说无论如何不该收下这箱苹果。
然后,便连夜骑着自行车将苹果及信封送给了对方。
回家后,父亲认真叮嘱母亲和我们姐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贪图不该贪的利,哪怕是很小的利。
他说,现在我分管工程,这些人就来送礼,他无非是想违规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更多的利,你收了他的好处,就无法坚持原则,就为自己挖下了坑,是犯罪的坑,说不准哪天就掉了下去,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