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土地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土地——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P3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P153.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P164.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P16第二章5.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6.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化程度。
P277.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P278.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P289.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P2910.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P371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12.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P43第三章13.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P441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数量。
15.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的客观属性。
P4616.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
P4717.土地受容力——也称土地转化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对于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P5718.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第四章19.地方性原材料——在特定地点开采或存储的原材料,可分为纯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
P6320.劳动成本——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P6321.地域重量——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P6322.土地的配置——依据土地区位利用原理,在空间上布局城乡居民点和各业用地。
P6923.区位地租——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P70第五章24.土地利用(经营)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P9825.土地规模经济——伴随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关系。
P10026.内部规模经济——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P10127.内部规模不经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P10228.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P10229.外部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30.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31.外部性——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社会带来影响。
P104第六章32.土地计划利用——按照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
P12633.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中期和年度计划。
(广义)土地利用中期和年度计划。
(狭义)3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做出的长期全面安排,重点在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
P12635.土地利用计划管理——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土地利用计划,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服务。
第七章36.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
P14537.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P15038.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P15239.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就是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P154第八章40.土地制度——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即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
(广义)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狭义)41.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
P16542.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P1674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
P16944.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其土地的权利。
受国家法律保护。
P17445.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P17546.狭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权,包括在土地所有权之内。
47.广义的土地使用权——独立于土地所有权权能之外,包括土地占有权、狭义土地使用权、部分收益权和不完全土地处分权的集合。
P17648.土地租赁权——土地“承租人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
P17749.永佃权——由永佃权人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租金,为耕作和放牧的需要长期或永久使用土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50.地上权——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置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
51.土地抵押权——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52.地役权——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是土地所有人为了其毗邻土地的权益,有义务允许他人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采取某种行为。
53.土地发展权——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第九章54.土地征收——行政机关运用公权力对土地所有权的强制剥夺,是国家强制收买公民或法人的土地所有权的制度。
P194第十章55.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使用,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P21456.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者将土地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与赠与。
P21557.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P215 58.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第十四章59.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P273第十五章60.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P29961.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P30262.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P30163.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P303第十六章64.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P31965.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科学的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区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还有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形式。
P32766.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P327 67.级差地租Ⅰ——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P32868.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P33069.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P333第十七章70.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P35771.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P36172.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
P37573.农地基准地价——在农村范围内,以县域为单位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主要是耕地)或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同权利分别评估的某一时点的平均价格。
P37674.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P37775.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P377第十八章76.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和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的货币资金的活动。
P385第十九章77.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P41378.农业税——国家向一切从事农林牧渔生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42379.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在城市、县镇、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其实际占有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税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