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赏析之茉莉花

艺术赏析之茉莉花

艺术赏析之《茉莉花》
歌曲起源:
《茉莉花》起源于南京六合,源自于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著名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茉莉花是中国著名民歌,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一、美妙声音:从“草根”到经典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

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

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

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

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二、意象鲜明:清雅幽远华夏味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

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

《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

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

《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

在人的心理感受上,产生的是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的心旷神怡的心境。

《茉莉花》就选择了洁自如雪、纯净如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花朵,“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中国文人雅士历来都盛赞茉莉花的香气,如元代诗人江奎的《茉莉》一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

”此诗意味深远,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茉莉花以其迷人的幽香、玲珑的花朵而获得人们的青睐。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作者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传达给人的都是恬静、清心的优美情调。

听着《茉莉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这悠扬的歌声心驰神往。

茉莉是常绿小灌木,岁岁开花,香气清雅而幽远,符合中华儿女不张扬、朴实无华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

《茉莉花》是洁白、简单、质朴、纯洁而美好的,人类对这种纯洁而美好的音乐意境情有独钟。

它那浸润着清幽的华夏情味的旋律将香飘世界各地。

1235250122 陈毅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