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第33〜34页。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
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
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了解学情。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想一想:圆锥与圆柱有哪些区别?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
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 2.
①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用装沙子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2)开展实验探究。
①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③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子?
④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4)总结结论,课件演示,明确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 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圆柱的体积V 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 倍。
3 、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计算公式:V= 1/3 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 、简单应用尝试解答
例 1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 2 米,高是 1.5 米。
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 、试一试
2 、练一练
3、实践性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 、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 、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