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二节 五四运动【知识体系】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⑵国内: 政府的腐朽统治 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可能性: 指明新的革命道路 ⑵国内: 3、导火线:例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B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C .列强加紧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D .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代表的要求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第一阶段: ⑴起止时间: 至 ; ⑵口号及要求: ①口号:“外争国权, ”“废除 ”“拒绝 ”。
②要求:惩办卖国贼 、 、。
⑶中心: ;⑷主力军: ;⑸结果:2、第二阶段:⑴概况: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 声援学生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商人也罢市;(出现了“三罢”斗争) 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⑵中心: ; ⑶主力军: ;⑷结果:释放 ;罢免 、 、 三人的职务;拒绝在 上签字,取得了 胜利。
例题:2.五四运动的结果有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未在和约上签字 ③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④ 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 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 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 作用。
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 。
3、五四运动促进了 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 革命的一部分。
5、五四运动标志着 革命的开始。
例题: 3.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 A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D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不同点是 ①革命前途 ②领导阶级 ③革命任务 ④指导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我们把五四运动看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原因是A.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B.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6.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A.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B.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撤消三个卖国贼的职务D.“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重点难点】1、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1)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2)从群众基础来看,辛亥革命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3)从革命的彻底性来看,辛亥革命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比较彻底。
(4)从性质上来看,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则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5)从结果上来看,辛亥革命失败了,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②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⑤群众基础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⑥.所属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3、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因素: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屡遭挫折,中国革命需要寻找新的领导力量和新的指导思想;②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的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③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④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斗争的方向;⑤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新的觉醒,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实现了转变。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是指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C.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D.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2.下列关于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B.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C.革命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始终没有变化D.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3.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的基本特点A.追求经济目的 B.受社会主义的影响C.进入有组织的斗争阶段 D.声援学生运动4.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5.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A.外争国权B.废除《二十一条》C.还我青岛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斗争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7.从六月初,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这是因为A.北京学生开始南下上海宣传B.北京学生运动遭镇压C.上海开始进行三罢斗争D.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8.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是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目的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④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9.《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应归于A.学生罢课B.商人罢市C.工人罢工D.工商学的联合斗争10.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对这话的正确解释是A.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的主力B.工人阶级促成运动初步胜利C.工人阶级自觉担负革命责任D.工人阶级的参加改变了运动性质11.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①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①④1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特点①它有新的革命性质即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②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③它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④它有新的革命方法即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民众的大联合⑤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1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最主要的依据是A.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口号B.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C.它的先进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D.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14.下列对五四运动性质的表述,最具体明确的是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C.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15.五四运动与以往的民主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A.斗争目标 B.革命范畴C.斗争结果D.群众成份16.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完全没有实现的是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收回山东权益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
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
这段材料反映出孙中山①受到十月革命影响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④对俄国革命成功原因有正确认识A.①②③ B.①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于A.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B.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C.革命的对象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D.革命胜利后,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0、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激烈,说明①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政治力量②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③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治统治黑暗④这些思想潮流对于中国的现实都有局限性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钩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
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洲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国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
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
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