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下图是某科考队员在北冰洋抓拍到的一只北极熊生活照片。
科学家预计,到了2050年,北极熊的数量将减少30%。
据此完成3~4题。
3.照片拍摄的最佳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北极熊数量将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面上升,被淹死B.气温寒冷,被冻死C.食物缺乏,被饿死D.市场需求,被杀死凉爽的气候条件是“数据中心”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贵州以其天然的优势吸引着众多世界级企业的数据中心在此布局。
2014年富士康在贵州贵安新区兴建其世界首创的绿色隧道式数据中心。
下图所示隧道呈南北走向,布局于两山之间的垭口,顶部覆土复植,隧道内置6 000台服务器。
据此完成5~6题。
5.贵州气候凉爽主要因为()A.纬度较高B.海拔较高C.降水较多D.距海较近6.数据中心采用南北向隧道式建筑,利于()A.室内采光B.山体排水C.防灾减灾D.通风降温下图为不同大陆上纬度相近的三个气象站测得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
读图完成7~9题。
7.①地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主要受制于()A.信风B.西风C.台风D.季风8.②地最可能位于()A.亚洲东部B.北美西部C.非洲南部D.澳大利亚9.③地日照时数明显高于①②两地,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B.雨天少C.气温高D.海拔高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将在图中④地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
基地海拔约2 900 m,距离该大学所在的城市约100 km。
该基地将成为我国第二个海外天文观测基地。
据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地、②地、③地、④地与甲、乙、丙、丁气候资料相匹配的一组是()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甲;②—乙;③—丙;④—丁C.①—乙;②—甲;③—丁;④—丙D.①—丙;②—乙;③—丁;④—甲11.推测中国选择在④地建设天文观测基地的有利条件不包括()A.气候干旱,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夜天数多B.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大气透明度高,夜晚灯光少C.西部沿海受大气环流及近岸寒流影响,云雾较小D.和中国处于不同半球,观测的时空互补性好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冰川的发育规模,主要受到低温与最大降雪量的影响。
最大冰期是指青藏高原历次冰川作用中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期。
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下表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冰川环境相关数据。
注:雪线即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
(1)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最大冰期果洛山雪线低于唐古拉山和稻城海子山的原因。
(6分)(2)说出与最大冰期相比现代冰川面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3)分析当地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6分)(4)推断最大冰期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的相关性,并说明依据。
(8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0分)南极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95%以上的面积被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 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另外,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目前,我国在南极大陆已建成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选址奠基(图中A点附近)。
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简图及泰山站外景图。
(1)分析南极大陆被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
(6分)(2)与北极地区相比,分析南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
(8分)(3)说明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科考活动的不利影响;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
(10分)(4)试分析泰山站外形设计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
2.答案 A解析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A项正确;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故B项错误;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C项错误;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D项错误。
3.答案 B解析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冬眠状态。
读图可知,图示北冰洋有部分区域海冰消融,北极熊站在浮冰上,应为北极地区的暖季,即北半球的夏季,故B项正确。
4.答案 C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冰山会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5.答案 B解析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读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地海拔多为1 000 m 以上,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地势高,气温较低,气候凉爽。
6.答案 D解析贵州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数据中心采用南北向隧道式建筑,利于空气流通,另外,山地垭口部位本身具有峡谷风,风速较大,利于通风降温。
7.答案 D解析读图,根据气温、降水资料,①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受季风影响。
8.答案 B解析②地雨热不同期,7月份气温最高,是夏季,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应位于30°N到40°N的大陆西岸,可能位于北美西部。
9.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地全年降水稀少,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日照时数多。
10.答案 A解析①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气温高,对应甲图。
②地海拔高,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少;③地地处南美洲东南沿海,受沿岸暖流的影响以及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要比②地多而比①地少,因此②地对应丙图,③地对应乙图。
④地地处南美洲西海岸,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以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最少且气温较低,④地对应丁图。
11.答案 C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④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夜天数多;大气能见度高,距城市较远,夜晚灯光少;与中国本土相比,地处南半球、西半球,观测的时空互补性好;西部沿海受秘鲁寒流影响,多雾。
12.答案(1)果洛山纬度高于稻城海子山,同海拔高度气温较低;果洛山比唐古拉山更接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降雪较多。
(2)变小甚至消失。
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青藏高原降水(雪)减少;全球变暖,该区域气温升高,冰川面积消退明显。
(3)当地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山区;冰川在加速消融的过程中,冰川融水量加大,流水搬运能力加强;(季节性)冻土消融,岩体稳定性变差,受重力作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结论:雪线处6~8月气温高低与年降水量大小正相关。
依据:雪线是冰川年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的平衡线,雪线处冰川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保持动态半衡。
或(年积累量与年消融量呈正相关)6~8月气温越高,对应年消融量也越大,也就对应年积累量越大;或(6~8月气温与年消融量及年积累量正相关)年积累量越大,也就对应雪线处年降水量越大。
解析第(1)题,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现代冰川面积的变化特点。
影响冰川面积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喜马拉雅山作为降水屏障愈来愈明显,限制了青藏高原冰川的发展”可知,造成冰川面积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造成气候条件的变化;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还有全球变暖。
第(3)题,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是地形、地质、流水条件。
分析的突破口是冰川消融。
冰川消融使水量增大,岩体稳定性变差,从而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第(4)题,读图,根据地理位置可知,青藏高原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二者呈正相关。
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降水量大,冰川积累量大。
13.答案(1)南极大陆地处高纬度地区,且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平均海拔高,大风天多,导致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地表终年被冰雪覆盖,呈白色;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条件不适合植被的生长,地表缺少植被犹如沙漠。
(2)南极地区为陆地而北极地区为海洋,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南极地区海拔更高,气温更低;南极地区终年冰雪覆盖,反射率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南极处于冬季时,地球位于远日点,极夜时间比北极长,降温时间更长;南极地区周围是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寒流),不利于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输送。
(3)不利影响:地表被冰雪覆盖,不利于队员行走和科考设备的运输;气温低,易造成队员冻伤;多大风等,使队员生活工作不便;冰雪环境反光对眼睛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队员身体健康;冬半年夜长,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不适合科考活动进行。
原因: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且大气污染小,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视野开阔;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
(4)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
解析第(1)题,从“白色”“沙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稀少,降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漠地区。
南极大陆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平均海拔高,多大风气候,其气温更低,降水稀少,缺乏植被,因而称为沙漠;白色,是因为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
第(2)题,从南北极的自然特征、地球运动、洋流分布方面分析。
南极地区为陆地,北极地区是海洋,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冬季降温更快,气温更低。
根据材料可知,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海拔比北极地区高,气温更低,终年被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比北极的海洋大,吸收太阳辐射少,海陆分布、海拔和洋流的性质等,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第(3)题,主要说明冰雪覆盖、气温低、大风、暴雪、紫外线强、极夜时间长对科考活动的不利影响;简析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主要从视野范围、能见度、空气洁净程度、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4)题,需要结合泰山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分析泰山站外形设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