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案例(非物质文化)——皮影戏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综合实践学习案例:题目:探究青海省皮影戏的发展与现状班级:湟中县土门关乡初中七(2)班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组员:张宪秀赵洪昌曹得清马兰霞课题研究的科目:语文研究目的:我省皮影艺术遍布民间,历经几次兴衰。

然后现状却呈现濒危之势,后继乏人。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

使青少年更多更好地接触将已消逝的非物质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延续文化发展。

通过宣传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研究意义:在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该具备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

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我们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呼吁当代青少年关注皮影戏文化遗产。

初中生对皮影戏文化并非了解,通过这次研究,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

内容:从皮影戏的起源,发展,现状,艺术价值,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

探究方法:可以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运用调查问卷、归纳总结,了解青少年对皮影戏的认识。

指导老师:赵元飞喇海忠调查问卷:赵元飞写作:喇海忠赵元飞收集资料:赵元飞喇海忠时间安排和活动步骤: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收集,研讨小结。

收集并整理资料。

探究性学习及任务: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探究民间艺术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资料)研究皮影戏的价值与贡献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

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

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我国的皮影剧团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济公斗蟋蟀》、《渔童》等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有唐剧、华剧、陇剧、黄龙戏等十余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

皮影戏艺术还为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

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

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的艺术价值。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

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

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

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

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来部吸取皮影表现技法的美术片问世。

皮影戏自古也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工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内皮影艺人也曾奔赴前线阵地进行慰问演出。

在抗日战争和土改时期,不少皮影艺人配合时局编演新戏,成为宣传革命的轻骑。

中国皮影艺术之中,还蕴涵着许多历史信息。

学者们可从中研究中国历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问题。

皮影戏还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表演艺术。

波斯的历史学家雷士丹丁的记载,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军队在波斯演出影戏的情况。

1767年法国一位名叫居阿罗德的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的全部形式和制作过程带回法国,成为一种时髦的外来艺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法国的影戏,到1776年又间接传入英国。

十八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们开始是喜欢皮影戏的镂刻艺术,做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品带回去的,他们观摩了皮影戏演出的独特形式,更感兴趣,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个操作方法介绍到本国去。

(赵元飞搜集整理)皮影的起源与发展(资料)一、皮影戏的沿革根据已故文学家孙楷第先生考据,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

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还介绍了影戏制做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这里所说京师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开封市)。

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影戏之类。

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

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乔”字在当时作“伪装”解,瓦子诸艺中有“乔相扑”一种,就是滑稽摔跤,“乔影戏”可能是由真人模拟影人的动作形式,做出种种滑稽可笑的样子,引人发笑。

如果当时的影戏不是极为喜闻乐见,就难有“乔影戏”之说。

“手影戏”从字面讲可能是以手的各种形象表现各种影象,可能是今天人们利用灯光,在粉壁上,以双手变化,在灯光投影下做出各种动物形象的游戏表演,也可能是手上表演的小形影戏。

“大影戏”明确说明是以“人为”之的表演,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想,宋元时代一些戏曲从傀儡、影戏中吸收动作和音乐滋养的情况。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

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十四世纪初,波斯有位历史学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记载一段有趣的影戏交流史料:“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的时候,曾派遣演员去波斯讲演一种藏在幕后的戏曲”(即为影戏)。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刘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二、皮影戏的流传与风格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窗影。

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区,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点外因唱腔和音乐,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别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不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调”等的区别。

如“拍板皮影”主要流行在陕西潼关、华阴一带,又称“老腔皮影”,据说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开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声调豪放、激越,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惟挑竿的为唱者之主,其他人员帮腔。

乐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

每唱至紧张时,一人用力拍板节奏,形成特色,故称“拍板皮影”。

所演剧目多为表现“春秋战国”和“三国”历史故事为主,无才子佳人戏。

三、皮影戏的表演“弦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地区。

据说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间流传。

唱腔有“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

剧目有500多本,现已整理出350本,武戏较文戏多,除“三国”、“列国”等连台本戏外,也有《碧玉簪》一类才子佳人戏。

“碗碗腔”主要流行在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大荔等地区。

故亦名华剧。

其音乐唱腔婉转优美、柔和细致。

乐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形如小铜钟)、边鼓、云鼓、手锣、大锣、马锣、梆子、唢呐、大号等。

‘碗碗’为其主要击节乐器,故名“碗碗腔”。

耍竿子者专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弹月琴者兼打边鼓、堂鼓、手锣,并在幕内专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铙钹、哨呐、大号;敲碗碗者带打梆子、大锣、马锣、铰子等,仅五人就可以唱全剧。

挑竿者双手掌竿,以作人、马各种动作。

文场动作与生人无异;武戏跌打厮杀,马上马下,极为生动。

传统剧目有250余种。

从以上简单例举,即可以看出皮影戏在陕西一省内就有多种唱腔,多种流派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吸收曲艺、戏曲,又滋补了戏曲与音乐的不足,流传地域极为广阔,各地的皮影戏都有独特风格,实在是中国皮影戏独具的特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青海皮影戏简介青海皮影戏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接壤的三角地带。

青海皮影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种类。

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

从工艺上来讲,青海皮影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重视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

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

青海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以小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

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