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和从中的启示
戊戌变法是在近代中国时期,中国人民在受到外国压迫时,为反对外国侵略所做的斗争。
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然而光绪皇帝并非手握实权,运动也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于是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它具有意义,从中吸取的教训,从中得到的启示都为日后的反侵略斗争有着作用。
首先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开始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之际,以康梁为首的知识分子的觉醒,开始采用改革的方式希望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从戊戌变法的内容上看: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展开了一种正面的对西方先进事物的学习,摆脱了一直认为以来西方是蛮夷,不重视科学技术等痼疾,是中国制度从封建社会开始想资本主义迈进的重要阶段。
从经济上,尝试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资本主义,向近代化迈进。
在政治上,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是失败的,我认为原因在于:首先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
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
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其次,寄希于光绪皇帝。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便希望用从上自下的改革方式增大改革成功的几率。
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希于光杆皇帝光绪身上,但是光绪帝没有实权,手中无一兵一卒,维新派缺乏军队支持,后希望获得袁世凯的帮忙,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
再者,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最后还有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反对革命,脱离群众。
他们害怕群众,
害怕革命,改革的范围小,只靠知识分子的力量,会是群众的力量,使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从戊戌变法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教训启示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认同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就要革命以获取民族的解放。
其次变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知识分子竟然忽略如此重要的因素,也能看出知识分子阶层的对人民的不看重。
无论是想要革命还是改革成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断然是不能成功的,因此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得到人民的强大后盾才可能有变法成功。
再者在变法时要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维新派还在想着要挽救清政府,没有认清要逐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个实质,却妄想依靠它救亡图存,结果肯定是只能失败,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
当然在变法还是革命都应该有军队支持作为保障,要有组织和较为全面的准备等。
一个变法的成功和失败必须是多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造成的。
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警戒的地方。
谢美慧
德语大一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