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不认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拖沓、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等。
但是,这样的儿童大多智力正常,甚至不少智力超常,可见,厌学症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家往往简单得把它归结于孩子“贪玩”“不用功”等。
另外,一些医学或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先后片面地提出“少儿多动症”“睡眠杂乱症”之类的归因理论,而背后的某些实质性的问题倒因此被忽略掩盖了。
其实孩子厌学多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由社会功利化带来的学校教育机制、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偏激、缺失有关。
家庭的不良影响。
如:父母亲人长时间分居、不和,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受伤害;家长管教失当,溺爱、放任,不能教育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期望过高,盲目攀比,搞拔苗助长,使孩子无所适从也无法承受,久而久之视学习为不堪忍受的苦事;家庭生活环境嘈杂,缺少体育锻炼,身体虚弱,脑力透支等。
还有来自社会的低俗文化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一旦受到影响,一环紧扣一环的知识链就会出现断裂,其知识的缺损很可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与其他的学生越拉越远,学多孩子因此厌学甚至最终辍学流向社会。
因此,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的父母和孩子需要给与关爱,用理解的态度来接纳它们的惶恐和不安,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孩子衔接上已经断裂的“知识链”。
父母在家里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设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保证有清新的空气,同时需要注意光线、温度及色彩的搭配,并由此帮助孩子从小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心理方面,家人要互相关心,营造一种好学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也能看到成功地希望。
节假日,还可以有计划地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体验生活的另一方面,进而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劳动付出才会有收获与喜悦。
学习的兴趣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兴趣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是培养能力的催化剂,也是孩子成材的起点和推动力。
所以平时我们可以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目标指引,情景感染以及成功体验等方法与途径来达到激疑增趣的目的,引领孩子自觉自愿的进入神秘而多彩的知识殿堂。
学困生其实比优秀生更希望进步,关键是教师能否真正渗入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许多学生厌学,不是智商上的原因,而是家庭误解、社会误解和教育误解,导致他们生活在被人冷落、嫌弃甚至粗暴对待的环境里,因此自卑、逆反、心理压力过大。
在我们身边,因为行为不当而被老师、家长贴上愚蠢、下流的标签,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学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