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1 2 3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霜鬓.()浊.酒()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日之高标.恨繁霜鬓.其心志而不平.秦久矣.在肠胃.独登台.矣.矣(并序)悯.然()转徙.()枫.叶()萧瑟.()霓裳..()红绡.())谪.居())间.关()呕哑..()⑴委身..为贾人妇⑵使快.弹数曲⑶弦弦掩抑..声声思⑷银瓶乍.破水浆迸⑸秋月春风等闲..度⑹去来..江口守空船⑺如听仙乐耳暂.明⑻却坐..促弦弦转急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⑴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⑵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⑶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⑷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今义:⑸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今义:⑹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⑺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今义:4.解释下列多义词言:①感斯人言.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④静言.思之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不辞.小官③入不言兮出不辞.④辞.达而已矣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②转.徙于江湖间③转.轴拨弦三两声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白言本是.京城女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⑵浔阳江头夜.送客⑶遂命酒.⑷梦啼妆泪.红阑干⑸商人重.利轻.别离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⑴感斯人言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⑶转徙于江湖间⑷送客湓浦口学习任务二:阅读与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李白与杜甫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有许多是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追溯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召他进宫。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

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因而遭到权贵的排挤;而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载,他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幻想从此破灭。

唐玄宗天宝三载( 744),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前往山东游览。

第二年,他即将从东鲁(今山东)出发南游吴越,于是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本诗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探究讨论】1.文中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2.哪些诗句能揭示作品的主旨?是怎样揭示主旨的?【品读鉴赏】1.想象瑰丽,夸张出奇诗歌尽显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描写了气象万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龙吟、雷电霹雳、金银台、霓衣风马……用神仙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

诗人还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绘,使天姥山显得非常雄奇,高大。

2.叙议结合,表达流畅这首诗以描写梦游为主,以梦醒后的慨叹议论为辅。

写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发感慨则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语言流利,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变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句子如散文一样流畅,虽然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主旨归纳】全诗通过对梦中天姥山的描述,表现了自己徜徉山水的乐趣。

诗歌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登高》【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与李白相见三次,并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病逝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追溯背景】重阳节,本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的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他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限悲苦。

【文体知识】旧诗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按每行诗的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

全诗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之后依次称“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失粘”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失粘”指平仄失调,狭义的“失粘”指后联出句的第二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不一致,违反了“粘”的规则。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探究讨论】1.诗中的“悲”是如何体现的?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品读鉴赏】1.情景交融《登高》一诗借写登高远眺秋景,把秋天萧飒的衰颓景色与诗人晚年漂泊的事实相联结,抒发人生无常、晚境凄凉的感慨。

2.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达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诗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登高》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像“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气象恢宏《登高》以秋之景象为背景,从悲秋情绪中展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遭际,用雄浑的意境描摹离乱一生的悲凄。

该诗被前人誉为“杜诗七律第一”。

前两联写景,极尽秋景的恢宏与悲壮。

诗人以动态词语入诗写静景,风急、猿啸、鸟飞、叶落、江流,无一不使秋意渗透出浓重的悲凉感。

尤其是时空交错的笔法,让人在广阔无边的空间里感悟自身的渺小与孤单,又以江流一去不返喻写壮志未酬的忧苦情怀。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叹己的情怀。

《琵琶行》(并序)【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邦(今陕西渭南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被贬江州。

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追溯背景】《琵琶行(并序)》写于元和十一年(816)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权贵们因此事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其实他获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早已引起了权贵们的忌恨。

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他的满腔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位原为倡女的商人妇,听到她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悲凉的身世,于是诗人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倾泻而出。

琵琶女和诗人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其具体情况,原属不同的社会问题。

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有同情与尊重的态度,这在当时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文体知识】1.关于歌、行、引: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它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2.关于乐府诗: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所用。

另外,它还有一项任务——采集民歌,以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泛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思:狭义的指汉以后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民间采集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文化常识】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

”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