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论文——品味鲁迅

大学语文论文——品味鲁迅

2012-2013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
姓名:陈洪冰专业及班级:电气自动化1217班学号:12401710745 任课教师:陈祥谦成绩:
品味鲁迅
——之《孔乙己》
【摘要】: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杉,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他,就是鲁迅。

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名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群;虽有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 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一篇从中学学习到的课文—《孔乙己》一直让我为之心灵的震动与回味。

【正文】
一、《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孔乙己》是《呐喊》的第二篇,写于“五四”前夕,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末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二、解读《孔乙己》
1、孔乙己的形象分析
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而“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描绘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

还有他“排出九文大钱”与“摸出四文大钱”。

“排”表明他有钱时的自得,同时向只能掏出四文钱买酒喝的短衣帮炫耀自己的优越。

“摸”既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也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

从“排”到“摸”动作的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文中又有“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茴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贫寒的老年读书人善良、迂腐的性格。

并从中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2、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生活的晚清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文化都经历着巨大震荡的转型期,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而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在思想和物质上都无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侵袭。

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

但是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仍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

反动势力也疯狂地对抗进步的潮流。

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孔乙己是这个没落社会里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的身份在咸亨酒店显得很特殊。

他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沦落和低微。

在封建社会受科举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在这样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

“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

他虽写得一笔好字,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以至讨饭。

不得已去做些偷窃的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

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讲信誉,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却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这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

三、我对《孔乙己》的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初中的一篇课文,现在还隐约记得老师抠字眼给我们讲某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当时为鲁迅写出的精辟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读,更多的,是对这篇文章所架构出来的旧中国社会的悲哀所感叹。

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对旧中国社会和旧教育制度的控诉,如同成千上万个人透过这篇文章呐喊一般,惊醒人们。

. 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孔乙己,是一个邋遢的人,却身着象征富贵的长衫和那些贫困的短衫帮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征这富贵的长衫却也破破烂烂,还要在喝酒的时候结结巴巴地反驳掌柜和短衫帮的取笑。

明明就是穷人,却固守阔绰的姿态,连给钱也要做作地“排”出,表现表现出人炫耀的心态,孔乙己拼命地想与短衫帮划清界线,故以读书人自居,但实际上,孔乙己自始自终都没有逃脱贫穷的命运,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个牺牲品,本应被人
同情,却被众人嘲笑,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阴暗,故事就以此开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读破万卷书,却无法获得官位,到最后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问:我读了数十年的书,连读书是对是错都分不清楚,几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换来,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内心拷问的心。

这就是当时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牺牲品的角色空虚地活着。

之后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着什么“之乎者”之类的话语,他人听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厉害,更显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锢、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懒做,以至于弄到讨饭、偷窃维持生计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写法,却被“我”置之不理,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那无用的知识,原以为还可以教小孩子。

但连小孩都不愿学,又一次加深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后被丁举人打到残了条腿,掌柜和酒客之间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谈到被暴政压迫的孔乙己,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却得不到应有的打抱不平和关心,丁举人的暴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周围的人们如同习惯了这类事情的发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当孔乙己用手艰难爬到酒店要酒喝时,掌柜依然向他要欠下的钱,如同被钱蒙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后掌柜又用平常一样的调侃的语气笑着说道:“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却没有像平时那样辩驳,却如同用尽了全身力气一般说道:“不要取笑!”紧接着掌柜说道:“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则轻声说道:“跌,跌……”掌柜不愿意给一点点的关心,却还要抹杀掉孔乙己仅有的一点尊严……从这些,鲁迅深刻地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2]郁达夫.《怀鲁迅》——新语丝电子文库
[3]《孔乙己》——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