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是什么反射”。人进入新情境时,也有同样的行为表现。 “这是什么反射”的真正含义,是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从而把握
环境,使我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定向。
幻灯片 32
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 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虑,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
幻灯片 29 (三)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阿龙森与林德 1965 年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 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
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 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 则(gain-loss principle)。
幻灯片 27 (二)自我阻抑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有关自我阻抑策略的最新研究,使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得到了更好
的证明。 所谓自我阻抑策略(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指个人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制造
保护性借口(protective excuses)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或促进自己自我胜 任(self-competence)的概念。 有关自我阻抑策略的一个代表性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伯格拉斯等人
幻灯片 7
人际情感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 感。它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这种关系的产生、发展、保持与消亡,只遵循人的情感 心理规律。
人际情感关系不是人的类与类的关系,而纯粹是个人与其他所有人的更为一般的关系, 是一种个人凭个人自然情感状态选择的自由关系。由人际情感关系带来的社会生活,对 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高度特异的。由其所带来的独特生活经验,使得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 不同的独特心态与个性。人由此而获得个性化。
幻灯片 30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 “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J. L.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幻灯片 31 五、情境控制原则
(一)情境控制需要 猴子进入新情境时的行为总是东张西望,这摸摸,那拍拍。巴甫洛夫称这种行为是“这
幻灯片 24 (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是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出的解释双赢和双输人际关系现象的
概念(参见金盛华, 1995) 。 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有些人彼此的交往不再维持交往得失的相对平衡和礼尚
往来,而是出现双方都感到欠对方情谊,而希望为对方付出更多且不希望对方回报的双 赢局面。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双输,即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感到对方欠自己的,并期待对方 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对对方的付出做出回报。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幻灯片 10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图 12-1 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 来源:J. L. Freedman et al,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85, 230 幻灯片 11
幻灯片 25
价值取向的不同,引导着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 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个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
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这一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增值交换过程。 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一类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纯粹的物质利益交换意识要
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而他们倾向于用物质价值来衡量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得失。 这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减值交换过程。
幻灯片 26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
理倾向。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 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 倾向。
幻灯片 21
如果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对我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我们觉得“应该”对别人 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的心理反应会被激发,并引导我们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做出回答。
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 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友好应答。
同样道理,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也只 有报之以相应的排斥和拒绝才是合理和适当的。
幻灯片 20 (二)人际交往交互性的原因 福阿夫妇(U. G. Foa, E. B. Foa, 1975)认为,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
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 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解释自 己行为,并由此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的重要适应能力。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也可以作出同样的解释 。
幻灯片 6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 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 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社会角色涉及的是社会一类人与一类人的关系。一个人的社会位置一旦被确定,他与他
人的社会角色关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同时规定了。由社会角色关系带来的社会经验 是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类别化的。人由此而获得社会化,形成与别人共有的心态。
一、真诚原则 二、交互原则 三、功利原则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五、情境控制原则
幻灯片 18 一、真诚原则
近 10 年来的研究一致表明,真诚是最受欢迎的人格品质。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
使人们对于与自己交往的人对自己怎样行为有明确的预见性,因而更容易建立其安全 感和信任感。而面对不真诚或欺骗,则意味着对方对于自己究竟会做什么是不确定的, 这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受到侵害。
Scott, Foresman, 1984. 130 幻灯片 15 (二)自我的分层 鲁宾等人(Z.Rubin & S.Shenker,1978)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 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 属于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 自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随着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 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表露自我,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表露他 们自己。这样,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
幻灯片 14 (一)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图 12-2 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别 来源:D. Watson, et al.. Soci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Glenview, IL:
幻灯片 1
幻灯片 2
* 人际关系的概念 *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 交互原则 * 功利原则 * 人情的增减规律 * 敏感性训练 * 社会测量法 * 参照测量法 幻灯片 3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 主讲教师 石培龙 本章要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 幻灯片 4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 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 情感纽带。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 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需要经过定向、情感
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I.Altman & D.A.Taylor,1973) 。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
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融合的涵义,是双方的共同信任,也就是相互之间建立安全感。本质上,在哪种程
幻灯片 19 二、交互原则
(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如 E. Aronson, D. Linder, 1965),人际关系
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 是相互的。 阿龙森与林德(1965)运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细致验证。
幻灯片 22 三、功利原则
(一)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 福阿(U. G. Foa, 1974)的人际交换分析 研究(C. Sedikides et al., 1994)对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回报与付出的探讨
幻灯片 23
“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 向,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
无疑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想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一种人际关系,就必须使我们同别 人的关系对别人而言是“值得的”,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
幻灯片 5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 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任何一个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必须与别人发生 交往,发生一定的角色联系,并在交往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关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 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 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