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

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二、单元训练点梳理单元主题阅读训练要点习作训练要点其他(日积月累、拓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1.加强直观感受,想像画面。

2.体会观察方法、顺序。

3.体会句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题目:介绍家乡的景物1.留心观察家乡景物,记下感受和发现。

2.有顺序、抓特点。

3.描写景物要展开丰富的想像。

1.积累如“动静”结构的反义词。

2.关注学生量词的恰当使用。

爱护周围环境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鲜艳、启程)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外表。

3.体会“排比、反复、比喻”等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通过讨论理清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题目:保护环境1.在口语交际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基础上进行。

2.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真情实感)3.学习读中修改。

1.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1.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效果。

2.继续巩固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4.培养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寓言故事──寓意)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题目:我的自画像1.抓特点,用事实说话。

2.说真话。

3.学习伙伴修改。

1.积累比喻句、谚语、成语。

2.读寓言故事3.积累课文中意思深刻的句子。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1.读与品、读与评结合学习散文2.积累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3.抓住句,通过换位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变化,提高学生体验的能力。

题目:我学会的一项本领1.过程写具体2.表达真情实感。

1.区别同音字。

2.“的、地、得”短语的积累。

3.关于学习精神的成语。

可贵的亲情、友情1.通过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题目:父母对我的爱1.通过事情表达感情。

2.读给所写主人公听来修改文章。

一字多意神奇的科技世界1.读文边读边想,培养质疑意识,以疑促读。

2.说明文如何概括大意。

(可放在学文后进行)3.初步了解比较的说明方法。

4.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题目:未来的_______想像既奇特又尽量合理。

多音字的正确使用国际理解和友好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2.练习归纳主要内容。

题目:自由作文写具体,写通顺。

1.积累AABC的四字词语2.积累友谊的诗句神话故事、传说1.通过抓住句,体会神话故事、传说中想象、夸张的魅力。

2.培养学生依文想像的能力。

3.引导学生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题目:“变”1.把故事内容写清楚。

2.认真修改1.形近字的区别及正确使用。

2.含数字、含反义词ABAC、AABB结构的词语。

3.积累歇后语,感受汉语的丰富。

三、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两个基本点。

而这两个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今天就分开进行讲解。

词语教学1.在初读的环节里,让词语更丰厚,实现“小中见大”。

一提词语教学,我们可能立刻就想到了在教学的初读环节中,教师往往会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集中进行认读和理解。

我们说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在初读的环节里,建议大家应该借鉴薛法根的板块教学法的思路,总是能在这平淡的似乎不值一提的环节里,引领学生有更深入地思考。

我们应该形成共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1)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词素追溯”例:《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学生认为“奴仆”就是给别人做事的,就是服侍别人的。

很难体会到奴仆是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一类人,所以薛老师教学时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的准确意思,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

但因为“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

可是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

薛老师这样教学:他边画边讲:“奴”:左边是一女子,右边的“又”字表示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奴“仆”:这个人腰弯得很厉害。

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

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

(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

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

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牲口)是呀,或者如同猪狗,真是生不如死!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奴仆)这样的讲解是科学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

教师这样的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有人评价:听薛老师的字词教学,恍惚间竟有了一种读钱钟书的文笔的感觉,有书卷气,有历史感,蕴含着汉字汉语特有的美感……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

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巧妙地借助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词串文”有时候是将课文的情节以对词的理解而展开,而逐步地深入,推进教学。

有的时候是在初读的时候就借助词语,将课文板块清晰地划分,进行二度重整。

学生借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通过词语分类朗读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课堂气氛描绘了出来,从而很清晰地理清了课文的线索,把握了主要内容。

薛老师在《九色鹿》一文的词语教学中,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演绎得非常好。

他不是停留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三个词语,阐释调达是个怎样的人的层面上,而是以“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从哪里看出调达是个恩将仇报的人?”等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阐释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将“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三个词语深深印在了学生头脑中。

这样的学习,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此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了解,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

薛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整体感悟”的课堂,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2.在学文的过程中,要抓住句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略)同时,在教学中要关注方法的渗透和总结。

如:查字典:虽然人人尽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被忽略,或者只是成为学生预习时的一项常规作业而已,在课堂上缺乏强化,缺乏引导。

建议进行单项测试的学校可以安排进行查字典的测查或竞赛,以推动孩子们运用工具书的热情。

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如《翠鸟》“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她是我的朋友》“联系下文。

我理解了迫在眉睫的意思”;(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关注课文中的泡泡,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养成细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指导联系哪里就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全文理解法:如《可贵的沉默》“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需要联系下文体会,联系全文理解。

《亡羊补牢》“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

”词素分解法;意象还原法,如,《荷花》中的“挨挨挤挤”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进行理解;有的时候,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不止一种方法,如《女娲补天》中的“冶炼”一词,就不仅仅联系上下文,可能还要用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才能理解精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注重词语教学的过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想成“类概念”,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学文之后,要巩固词语、运用词语,让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

总之,对于词语的教学,在中年级一定要用心的给予关注,初读──细读──回读,让学生逐步对词语的认识深入,运用熟练,成为己有。

语段教学语段教学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在中年级教学中对段的教学,还有抓住典型的语段进行教学。

主要的内容有:学习咬文嚼字,领悟表达效果;用好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典型的构段方式;典型的句式)进行语段的积累。

(一)领悟表达效果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领悟表达的好处。

如:《荷花》中的“冒”字的体会;《燕子》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争吵》“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太阳》“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

”《翠鸟》“像箭一样飞过去”“爱贴着水面疾飞”等句子的体会等。

《燕子专列》中“冒着、顶着、踏着”这一排比句的用词体会;《语文园地三》中体会反问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她是我的朋友》“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四个近义词的辨析中体会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别的需要挖掘的内容,这就在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细读功夫了。

通过梳理,我们知道了本册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修辞方法──比喻句、排比句、反问句,同时明了了要体会句表达效果。

由这样的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事实证明──移易比较是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增、删、改后再与原句进行比较)能引导孩子更好地体会用词用语的妙处,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读写结合点建议:谈到“读写结合”,我们自然会想到丁有宽老师的独树一帜的──读写结合教学法。

他把整个语文教学在识字的基础上,按照句、段、篇的总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进行多层次的训练。

已经是中国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直到现在俨然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了。

丁老师在三年级的培养目标中确定:着力培养学生“三读”(初读、略读、精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以句段为重点、从篇着眼,从段入手,侧重练习八种构段法(连续、递进、先概括后具体或相反、先总述后分述或相反、先点后面或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相反、先概括次记叙后抒情、对比),文章开头五法(交代四素、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描写引入、抒发感情)和结尾五法(事情结尾、点明主题、展示未来、抒发感情、描写)的读写训练。

虽然丁老师的这些训练也许我们在挖掘教材时,有的没有涉及,但是我们教师只要有意识有目标,就可以实现教学的扎扎实实,学生的能力螺旋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