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PPT课件
提前和上课教师沟通是最好的准备
听课的基本手段---听
老师怎么讲的 学生怎么答的 一,听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结构是 否合理。 二,听讲得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能否听懂。 三,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是不是具有启发性。 四,听学生的答题,答题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和 暴露出来的问题。
听课的基本手段---看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5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听课的基本手段---记
就是记录听课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 容。一是记(基本的)听课的日期、节次、班级、 学科、执教者、课题、课型;二是记教学的主要过 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三是记本节课在教学思 想、德育渗透、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等方 面值得思考的要点;四是记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情况; 五是记对这堂课的简要分析思考。
听课的基本手段---想
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目的是否明确? 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 突破?注意点是否强调?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 自然而亲切?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法是否灵活?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调动? 寓德育、美育于教学之中是否恰到好处?教学效果 是否好?“双基”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有哪些突出的优点和不足?
听课者角色定位
进入“指导者”角色 这里的“指导者”,并不是听课老师就具
有绝对优势,可以对“教者”“居高临下,颐 指气使”,而是要发挥积极作用,贡献自己的 智慧。我们要站在在“旁观者清”的立场,受 到别人启发的同时启发别人,这是听课者应尽 的责任。
要有备而听
熟悉听课内容、了解课标要求 明确设计意图、确定听课重点 听课有的放矢、评课思路清晰
16
听课者角色定位
进入“学生”角色 尽管囿于知识、能力、经验,学生的评判会
有局限性,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为学生 的存在而存在,听课者首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 角度思考“怎么学?”
听课者角色定位
进入“教者”角色 听课者要尊重“教者”,多体会他的想法,
多理解他的做法,多思考教师“为什么这么设 计?”。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 否自然亲切,看教师板书是否合理,看教师运 用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否熟练,看 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 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处理是否巧 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听课的基本手段---看
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是不是情绪饱满,精 神振奋;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表现;看学生 对教材的感知;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 活跃;看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发言、思考问题的 情况,看学生活动的时间长短是否合理;看各类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老师 的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 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何……。
听课评课是教师的基本功
听评课的意义
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反思过 程,还是一个教学理念建构过程。经 常听课,有利于转变教学思想,更新 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 质量。
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观
北师大肖川教授
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观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即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等;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 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听课的基本手段---谈
和被听课老师和学生交谈时,可先请上 课老师谈这课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 对这节课的感受;然后再由听课老师谈自己 对这节课总的看法,谈这节课的特色,谈听 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这 节课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听评课的意义
听课---教师进步的基石 听课---教师成长的阶梯 听课---校本教研的途径 听课---专业发展的支撑
(1)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老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 (3)有利于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有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