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幸福”的典型论据一个女 CIO的幸福——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我其实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
”当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CIO)陈静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幸福的居家女人。
对她来说,幸福的定义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刚刚创业的那段日子,对于陈静来讲,“如火如荼”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银河证券公司下属的 170多家营业部,运行的是9种不同的系统,它导致系统不统一,给互通数据、共享信息带来了许多不便,为了铲平这些障碍,信息部门要进行更换系统的工作。
在陈静的直接带领下,组织全员大规模系统测试42次,且绝大部分是利用周末进行的。
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有80%以上的休息日陈静都在加班。
可她却感觉到很彻底的幸福和满足。
这就是她的工作,常人不能消受的幸福。
除了工作,陈静还不断学习,并且十分重视注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注意在职教育。
她认为搞好在职培训工作,是对技术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负责。
于是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部门员工进行业务、管理知识培训。
通过不断地学习,陈静敲开了信息技术的大门,同时她被挖掘出来的管理才能,让她在一个个项目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这就是她的学习,是种不断收获的幸福。
陈静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个能容忍并一直支持她的丈夫。
她的家庭,给她被包容的幸福。
多活 45年——幸福快乐比财富更重要约翰· D·洛克菲勒在33岁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
43岁时,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垄断企业——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
但他在53岁时又怎么样呢?烦恼把他搞惨了,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破坏了他的健康,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
医生们开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们为他立下三条规则——这也就是他后来终生彻底奉行的三条规则:一、避免烦恼。
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为任何事烦恼。
二、放松心情,多在户外做适当运动。
三、注意节食,随时保持半饥饿状态。
洛克菲勒遵守这三条规则,因此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他从事业上退休,他学习高尔夫球,整理庭院,和邻居聊天;他打牌、唱歌。
但他同时也进行别的事。
温克勒说:“在那段痛苦的日子及失眠的夜晚里,洛克菲勒终于有时间自我反省。
”他开始为他人着想,他曾经一度停止去想他有多少钱,而开始思索那笔钱能换取多少人类的幸福。
他捐助教会,捐助芝加哥大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帮助黑人,成立了一个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无知。
洛克菲勒他自己怎么样了?他把钱捐出去之后,是否已获得心灵的平安?不错,他最后终于感觉满足了。
洛克菲勒十分快乐,他已完全改变,完全不再烦恼。
他“死于”53岁——但一直活到98岁。
把不幸变成优势——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不幸中体验幸福的滋味曼德拉是南非的前总统。
他一生坎坷,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南非前种族主义统治者的监狱中度过的。
他的小女儿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在 17岁时成为的《挚爱》杂志的专栏作家。
当曼德拉在狱中得知女儿成功的消息时,他激动不已,给女儿写信祝贺。
信中写到:“为了适应你今天的处境,你要进行自我调整,设法使自己感到幸福。
对此,我激动万分。
你说得好极了,孩子,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可把不幸变成优势。
”曼德拉一生都致力于与种族隔离作斗争,多次遭到囚禁,在长达 27年的铁窗生涯中,他依然乐观积极,每天都坚持读书、写日记、绘画、养花,还写信鼓励陷入困境的人们。
他的部分狱中绘画作品曾经分别在美国、英国、南非等地进行拍卖,价值达数百万英镑。
囚徒生活没能禁锢他的思想和智慧,反而使他的政治信仰和斗争目标更加坚定,性情变得更加深沉老练,观察问题更加周全客观。
1990年,备受迫害和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的曼德拉终于结束了27载的铁窗生涯。
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王光美与幸福工程——让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幸福王光美是20世纪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组委会主任。
幸福工程是以全国的贫困母亲作为救助对象的一项系统工程。
“幸福工程”是王光美在其人生旅程中对人性与母爱的再一次理解、参禅与诠释,也是她晚年生活中意义的行动,是其博爱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介绍,每5000元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就可以使一位贫困母亲通过劳动致富。
为了筹集资金,王光美委托拍卖公司拍卖了她自己的5件家传藏品,最终成交价为56.6万元,她把这笔巨款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这大概可以帮助100多位贫困母亲和她们的家庭脱贫。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幸福工程已在全国的1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1个救助项目点,分别在59个乡、114个村救助贫困母亲及其家庭共2821名(户)。
王光美在开展“幸福工程”中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我永远替人民做事”——为人民做事才有价值,才感觉幸福丁玲是我国现代的女作家。
早年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就决心寻找“一条改革中国的路”。
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前,尽管她抱有济世救国的雄心却苦于报国无门。
直到她认识了瞿秋白等早期*人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她才开始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天地,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社会底层。
1936年,她奔赴陕北,在与边区人民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她用笔讴歌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讴歌边区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她参加了河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并以此作为素材创作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优秀作品。
丁玲一生坎坷,建国后曾经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一度被下放到北大荒,但她始终都没有脱离人民,正如她自己所说“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舒服、自由,我从他们那里发现美的东西更多”。
1979年丁玲重返文坛,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1984年3月,她听到家乡成立县文联的消息,立即发去贺电;7月又在病榻上为临澧县文联刊物《澧兰》题写刊名;10月,给临澧二中回信并赠送一套《丁玲文集》。
直到她临终前还在顽强写作,她一直都坚持“我是人民的女儿,我永远替人民做事”。
马克思的志向——人类的幸福是奋斗的方向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
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在谈论自己的理想志向,有的说自己想当官,有的说自己想经商发财,有的愿意当医生,有的却爱上了神甫的职位。
而马克思却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马克思是这样写,也是这么做的。
马克思从 1842年初开始给《莱茵报》写文章,他在文章中总是提出一些最尖锐的问题,总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揭露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公开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一边,维护他们的利益。
他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参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终生把为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生都为之奋斗不已。
“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不断进步也是种幸福1925年,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恰巴耶夫》(又译为《夏伯阳》)和《叛乱》出版后,受到各方的赞扬。
他把小说寄给高尔基,希望听听高尔基的评价。
半年时间过去了,他终于接到了高尔基的回信。
回信中对这两部小说虽然也给予了肯定,更多的却是严厉的批评。
高尔基说:“你写得很匆忙,很草率。
你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叙述,而不是作为艺术家在描写。
两本书写得都不简练,废话很多,有很多重复和解释。
这些解释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你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读者的理智。
”读了高尔基满是批评的信,富尔曼诺夫不仅没有感到恼怒或者沮丧,反而“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他立即给高尔基写回信说:“你顺手给了我两拳,而且每一拳都打得是地方,是地方。
”不久,富尔曼诺夫就根据高尔基的批评,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对这两部作品精心修改,使它们在再版时显得更加完美。
虽然高尔基给的多是批评的意见,可是富尔曼诺夫却欣喜若狂,这是他的作品可以继续提高和进步的基础,只有不断的进步才可以感觉到幸福。
爱你的本色——母亲的爱给人幸福比利琼,是获得格莱美奖歌曲创作奖的创作者。
比利琼的成才道路并不平坦。
在他小的时候,由于他比其他孩子矮一点,他被周围的孩子嘲笑。
上学或者玩耍回来,他常常抱怨自己不够好,他觉得如果自己高一点,就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他一直都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但是,比利琼的妈妈一直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
每次比利琼回来抱怨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她就告诉他:“别担心,没关系,你不需要像别人一样,因为你已经是完美的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于别人。
你也同样有美好的东西与这个世界分享。
我爱你本来的样子。
”多年之后这位无条件爱着儿子的妈妈说过的这些话,出现在比利琼创作的歌曲里面。
正是妈妈无私的爱,让比利琼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是完美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梦想——为整个世界创作的歌曲。
雷锋的一生——帮助别人是最幸福的说起雷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雷锋是我国上世纪 6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换过好几个工作岗位,他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做好事。
他把自己的爱好兴趣,还有所有的时间精力,统统都同党的需要完全融合在一起。
雷锋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
有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上经过一个工地,为热烈的劳动场面所吸引,连自己肚子还痛的事实都忘了,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去。
假期里,他经常到车站为旅客们服务,端茶、送水、搀扶老人。
他自己的工资不多,却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积攒的钱捐给灾区。
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
他在日记中写到:“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同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牺牲后,*给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而从此之后,雷锋就成了做好事的代名词,每年的 3月5日是纪念日,也就是学雷锋日。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幸福需要宽容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故事是这样的:一群学生出外旅游,在长途车上看到一位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他一直坐着沉默不语。
也许是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他,他终于开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因倒闭破产而被判刑三年,刚刚从监狱出来。
在出狱前夕,他写了一封信给乔治亚州的妻子,问她是否还愿意接纳他。
如果妻子还在等他回来,还愿意跟他继续生活,就在门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她已经另有所属,没有系黄丝带的话,他会默默地离开,不会打扰她的新生活。
男子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随着离他说的地方越来越近,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忐忑不安。
在即将到家的时候,男子甚至不敢睁开眼睛,而恳求司机帮他看结果……终于,谜底揭晓了,只听见司机和所有的乘客同声地欢呼,他睁开双眼,竟然看到老橡树上几百条黄丝带在风中飞舞,顿时所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小说里的故事后来被谱成了歌曲,伴着歌声这个故事也传遍了全世界,这首歌就是的《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首歌曾在1973年美国排行榜上维持四周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