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6-9课)复习课件(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6-9课)复习课件(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员
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幕 酝酿 开展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 团体、报 刊、学堂
戊戌变法
1898.6.11-1898.9.21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2010· 广东东莞) 13.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 “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D
(2010· 山东东营) 8.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B
7(2011年山东滨州市).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 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 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 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D
15(2011年铜仁).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 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 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9(2011年黄石市).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
D
(2010· 广东汕头)
8.右图是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工匠制造 的铁甲舰“平远号”。制造此舰的目的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发展海外贸易 D.进行科学考察
[参考答案]A[09黔东南州]第6题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 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 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 来未有之强敌。”为应对“强敌”,他主要的 策略是 A.固守传统之道,以静制动。 B.学习西方技术,以图自强。 C.改革政治体制,确立民权。 D.运筹外交谋略,以夷制夷。 [参考答案] B[09衡阳中考]第7题
4.结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下列各项,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 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是: A.建立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创办《万国公报》 D.颁布《定国是诏》
[参考答案]B [08乐山中考]第18题
(2011· 四川宜宾) 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运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 A.兴办近代军事 B.传播新思想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参考答案]A
[08威海学业]第11题
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 驻扎 [参考答案]D[08广安中考]第1题
B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 B[09南京中考]第10题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 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B [2007年常德中考] 第13题
初二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 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 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A.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 护清朝的统治 B.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 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D [2007年绵阳中考] 第13题
A
(2010· 贵州铜仁) 15.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 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 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B
6(2011年苏州市).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 “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 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 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36. (1)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 发展。 (2)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 务)。 (3)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列强的 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等。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时间 代表人物 内容
1898年6月到9月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洋 务 运 动
内容
评价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江 南 制 造 总 局 汉 阳 铁 厂
福 州 船 政 局
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远东第一大船厂
京 师 同 文 馆
第一所新式学堂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源自军 用 工 业民 用 工 业
封 建 制 度 之 肌 体
新 式 学 筹 堂
备 海 防
不触动封建制度,仅仅将近代西方技术嫁接 在腐败的封建制度肌体上,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 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核心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反映资产
有利于 军事强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1.历史 意义 2.性质 3.失败 原因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和思想解放运动,虽挫败了,但在社会起 了思想启蒙的做用,对社会也起了深刻 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没有发动群众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 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中央:奕 代表人物: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创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如1862 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结果 作用 性质 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有一群先进无畏的英雄人物
林则徐
魏源
李鸿章
曾国藩
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
陈独秀
李大钊
解读历史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变 法
辛 亥 革 命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洋务运动:清政府中的 开明官员为了镇压人 民,维护封建统治, 从19世纪60-----90年 代,掀起的一场“师 夷长技”的封建统治 者的自救运动。
7(2011年烟台市).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 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 为先”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湖北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
A
36(2011年十堰市).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艰难起步,曲折前进。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 题: (1)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哪一事件?这一事 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分) (2)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哪一事件?之所以 说这一事件失败了,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3)说说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什么艰难曲折? (2分)
19世纪末,中国先后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 是 A.封建统治的剥削压迫 B.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 C.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答案]B[06年自贡中考]第23题
背景
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建立同盟会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B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 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 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参考答案]C[08汕头学业]第8题
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其主要 标志是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新式海军,设立了海军衙门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
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 复 习
中国的近代化
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 习,寻求新的出路的 过程。
解读历史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 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 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 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 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