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四年级语文复习之阅读方法、技巧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四年级语文复习之阅读方法、技巧复习总结,推荐文档

四年级语文复习之阅读复习姓名:一、阅读方法(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标上这篇短文有几个自然段;勾画中心句;对于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适当的标记。

只有做好了标记、勾画,才能及时捕捉到需要的信息,重点突破。

在阅读练习时,要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

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注意读法,边读边想。

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

边读边想,想什么呢?——有主要内容、重点词语、遣词造句的妙处、课后思考题、文章写作方法。

怎样想呢?可以联系题目想、结合课后思考题想、通过插图想、联系上下文想、联系生活实际想、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想……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文章内容的感知1.写人记事文章的整体感知:在感知内容的时候,只要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景状物文章的感知。

边默读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景物?它是什么样的?是分几方面来写的?(三)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

在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带着问题细读全文,要做到如下几点: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

这些考察的是基础知识,课堂里都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

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中出现的。

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话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推理。

4.联系生活,想像说话。

(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

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

)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四)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阅读理解题的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1.直接提取信息。

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

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

例如:《家是什么》(节选)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填空:热拉尔“悲喜交集”,“悲”的是什么?(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喜”的是什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样的题目多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题型出现,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答案。

找好答案后,做好标记,以便检查核对,然后认真准确地抄写下来。

2.提取信息后概括。

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如果它指定必须要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节选)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

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

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那天,当我和弟弟坐上饭桌时,看到的是:我的面前是一碗胡萝卜,而弟弟面前放着一碗青菜。

我和弟弟面面相觑,谁都不肯动筷。

父亲铁面无情地说:“今天,只有这个菜,不吃就吃白饭!”说得很干脆,毫无商量的余地。

我们把求援的目光投向母亲,母亲似乎也无动于哀。

我和弟弟埋头吃起了白饭。

可是,_____________。

直到第三天晚饭时,我们姐弟终于将筷子伸向了胡萝卜和青菜。

不久,我们就吃惯了它们。

问题:文中的“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中的“决定”是指父母每天只烧胡萝卜和青菜,帮我们改掉挑食的坏习惯。

父母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总不见效。

这个决定最终让我和弟弟吃惯了胡萝卜和青菜。

这些答案就要认真读这个小节,提取有效的信息,然后概括出来。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

)这就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

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五)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这需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不可不答。

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

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不答题一样,不得分。

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

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

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在阅读文章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二、阅读题答题技巧(一)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例: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是总起句,在文中起到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的赞美之情。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四)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1:“笔直的公路上,一队队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

”这句话好在哪里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灯柱的整齐地立在公路上的特点。

例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好在哪里?答: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这句话好在哪里?答:这句话是设问句,它能引起读者对进入金龙洞的小船的注意,并引起读者的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2:难道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话好在哪里?答: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强调了蝙蝠的特点,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也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并加强了语气。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五)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六)概括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1.概括要素法:只要弄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加以概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

如果体现在卷面上考察形式可以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2.文章题目扩展法3.段意串联法4.抓过渡段5.抓全文总启句或总结句概括6.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先后的顺序、地点变换的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