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矛盾分析法原理和方法论小结与训练

矛盾分析法原理和方法论小结与训练

七个基本原理和方法论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5、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原理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原理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A、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反对】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反对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关键词】“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该原理经常应用于】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A和B的关系------(通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之间存在冲突,顾此失彼)【答题模式】(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A与B是对立统一关系(2)一方面,A与B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分析……另一方面,A与B也具有统一性……分析……(3)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既要……又要……(或把……和……有机结合或兼顾……)例1:(2007·广东)“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D )A.相互依存B.相互转化C.相互渗透D.相反相成例2:(2009·江苏)“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B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例3:(2008·江苏)下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C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例4:(2008广东,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说明(A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例5:(2011年浙江第30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作者:周中华)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是( A )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例6:[2011·广东卷] 观察右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C )A .目标:奋斗的方向B .信念:勇者的利器C .障碍:跨越的支点D .天才:勤奋的结晶例7: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例8: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

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

(10分)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的对立,有时塑造城市形象与民生问题会有冲突;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统一性。

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有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

③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应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注:考试时这一哲理可以这样表述: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例9:(2009·天津,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B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例10:(2008全国卷Ⅱ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B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例11: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我国农业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

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注:考试时这一哲理可以这样表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12:(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D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例13:(2010年高考·江苏卷31)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人心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

这表明( D)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例14:(2010年高考·上海卷2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

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①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

要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考试时这一哲理可以这样表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

要求我们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先试点,后推广(普及);先进经验的推广运用等工作方法;(2)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4)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反对】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例15:[2011·江苏卷] 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B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例16:(2009·安徽,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D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例17:(2008四川卷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

《庄子。

天下》中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的命题。

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C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③“热”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例18:(2008北京卷30)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