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及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及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及风险
乔文瑄刘冰玉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全球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表示,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世界危机的引爆点。

原因是“信贷快速增长———而增长并不是仅仅通过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很大部分是通过既不受政府监管又没有政府担保的未受管制的“影子银行”。

现在泡沫正在破灭,而担心金融及经济危机的理由是实际存在的。

”我国的商业银行借贷资产是如何操作管理的?现在借贷面临的风险又有哪些?
【关键词】商业银行借贷资产借贷风险解决对策
银行信贷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一个中心环节,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因而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就成了增强盈利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的成败。

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信贷业务经营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越来越大的风险,因此对信贷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决策风险、政策原因和社会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信贷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首要任务。

1990~2003年国有银行的资产盈利率持续下降,一方面,信贷资产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迅速下降,信贷规模和盈利水平呈反向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在恶化。

2004年以后,国家开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
革。

但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要从两方面进行控制:一方面要通过银行自身的努力,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引起政府的、社会的重视,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析1.内部原因。

首先,银行的决策引起的风险会影响信贷资产。

决策风险主要来自银行本身,也是产生信贷资产风险的关键原因。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责任还在于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时决策不当而致。

一是放贷前风险预测主要以经验判断为基础。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贷前风险度量技术主要是专家法和信用评级法。

专家法是专家依靠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风险分析,但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因此专家法存在着风险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

信用评级法虽然也为风险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它不能即时反映风险,。

二是贷款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准确性。

我国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对信用状况了解及记录不充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失信行为的大量发生、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其次,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信贷业务潜在风险增大。

有的银行制定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查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同虚设。

有的贷前调查不严格;有的不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不讲还款来源和还款能力;贷时审查不严格,权力过于集中;贷后检查又不得力,重贷轻管思想严重。

此外,银行之间缺乏密切协作,未能形成一套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整体运作、协调配合体系。

银行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工作的失误,给银行信
贷资金带来风险。

2.外部因素。

一方面,由于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使银行管理者对信贷资产缺乏经营意识和效益意识。

一是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政府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也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信贷资金业务。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

不少银行为完成贷款任务,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贷款资金;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的许多政策性贷款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

管理部门往往出于自身考虑,常常命令银行发放一些专项资金贷款,由于银行受到干预和控制,就不得不向一些建设项目或企业被动贷款,这些贷款往往都会形成风险。

另一方面,社会约束不完善。

主要因为:一是法制不完善。

银行虽然建立了担保抵押制度,但抵押物品产权难以界定,抵押拍卖和银行处置缺乏法律依据,抵押物难以变现。

一旦信贷资金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

二是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企业或个人往往贷后缺乏还款意思,导致银行贷款难以追索,资金大量流失。

三是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

目前,国内一些银行的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

有的银行内部的各部们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增加了贷款资金风险。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建议1.多方参与管理,共同为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1完善企业破产、贷款呆账准备金等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破产程序,依法破产,对企业破产前的资产转移作出严格限定,对破产企业有关人员追究责任并对其破产后的生活和工作作出限制。

用法律规范企业转移资产行为,对集团内成员间资金、资产转移行为,要追究集团内相关成员的连带责任。

同时,针对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核销缺乏自主权的问题,将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与贷款分类制度与企业的经营利润挂钩。

1.2加大改革力度,推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分开经营。

当前,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应加快步伐,特别是加大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做到责任相互监督,为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

建议推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分开经营模式,真正落实商业银行的商业化,防止发生新的因政策性贷款而产生的新的呆坏账。

1.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和风险补偿体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监督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面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库和网络查询系统,;二是建立健全对失信客户的制裁体系;三是对失信“黑名单”企业,停止办理金融业务。

完善信贷资产风险补偿机制,可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督促企业参加各类保险,提取风险基金等手段,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有效。

2.推行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和完善的授后监控及风险预警系统。

2.1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

授信业务组织架构的合理与否,将会给管理制度以极大的帮助,对减少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大有好处。

建议将授信业务营销与审查审批相分离,其中业务营销部门负责目标客户选定、授信产品制定和风险分析、提出授信申请;授信业务审查审批实行独立垂直管理。

授信审查委员会负责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审查,风险资产审查委员会负责问题类及潜在风险较大的授信业务审查。

2.2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

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围绕的重点是客户最终还款能力。

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要求在行业和管理风险分析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全面财务分析,预测客户的借款原因与还款能力,为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做依据,并且对客户和具体授信业务分别进行评级:对客户风险评级包括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财务报表质量和客户行业以及其相对地位的评价;对授信业务评级是在客户风险评级的基础上增加担保评价、授信目的与结构评价、国家风险评价等因素。

2.3完善的授后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

授后管理一向是国内银行授信业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所以应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以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实现贷后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一是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监测,严格贷款风险预警的责任。

建立健全贷款企业各方面情况的报告制度,做到预警风险早预报;二是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对已办理有效抵押手续的,依法行使抵押权利;对未办理抵押手续的,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对企图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要依
法制止改制方案的实施,对不听劝阻的,应采取法律手段保全银行资产。

参考文献:
KennethRa。

oza,《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欧盟吗?》,福布斯中文网。

2012年12月.
李彬彬,《法制与经济》,2011年7月.
吕贤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2008年.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年6月.46财税金融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