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一、起势(这是吾师林墨根先生最近发表的练太极拳起式的体会。
我今转帖大家共享。
欲精深功夫须熟练起式四川林墨根余自从跟杨式太极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
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
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
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
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
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
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杨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
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
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
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
现将先师所授杨式太极拳起式之练法公诸于世,惟愿太极拳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预备式: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
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备注1: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闾中正。
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
)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之后才能开动。
开动时要大松大软,仍要保持此稳静(备注2:此为无极式站桩功)。
起式: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一.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
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备注3: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二.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备注4: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趾抓地,提肛,收腹)。
三.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备注5: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
)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
四.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
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
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
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至此,一个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
练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
余亲身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
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
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
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
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
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
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
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
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3.虚步分掌:上体左转,左脚稍内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掌上提,左掌下按,两臂成弧形;眼视前方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
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右手至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掌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搂膝拗步1.转体划弧: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向下划弧至头前下落。
2.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向后划弧至右前方,左手向右划弧至右肋旁;左脚收回。
3.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搂膝,右手推出;眼视右掌(4.撇脚转体:重心右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摆至左肋旁,左手向左上划弧,举至左前方5.收脚托掌:同前收脚托掌,惟左右相反6.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
弓步时,两脚横间距离约30厘米。
推掌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撇身捶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左手前伸,右手向后2.收脚挂拳:左脚收回;左手握拳,落于腹前,右手向前划弧,附于左臂内侧3.弓步撇拳:上体微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拳经面前撇打,拳心斜向上,右手附于左臂内侧;眼视左拳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捋挤势1.扣脚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内扣,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右掌向右划一平弧,收于左臂内侧2.转体抹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平抹划弧穿出,掌心向下,左掌落于右肘内下,掌心向上3.收脚捋掌:两掌后捋,右掌至腹前,左掌至胯旁,右脚收回4.上步搭手: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交叉,收于胸前,掌心相对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臂挤出,右掌心向内,左掌贴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6.扣脚开掌: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上体左转;右掌翻转向上,左掌划一小弧从右前臂上穿出7.转体抹掌:同前转体抹掌,惟左右相反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9.上步搭手:同前上步搭手,惟左右相反10.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
两臂后捋要走弧形。
弓步和前挤要协调一致,两臂撑圆。
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进步搬拦捶1.后坐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前伸2.收脚按掌:重心前移,右脚收回;右手变拳向下划弧收于腹前,拳心向下;左掌划弧收于体前,掌心向下3.上步搬拳:右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左臂内侧翻转搬出,左掌下按右胯旁4.转身拦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落地,右拳向右划弧收至腰间,左掌向左向前划弧至体前5.弓步打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内侧;眼视右拳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
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
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1.穿手翻掌: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右拳随之变掌,掌心也转向上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左脚尖上翘;两臂后引,两掌收至腹前3.跟步按推: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成右丁步,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10厘米;两手前按,与肩同宽,掌心向前;眼视两掌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
两臂随身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
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第二段十一、开合手1.转体开掌:以左脚跟和右脚掌为轴,右转90。
,仍成丁步;两掌翻转掌心相对,屈收胸前,与肩同宽2.提踵合掌:重心移向左腿,右脚跟提起;同时两掌相合,与头同宽,掌心相对;眼视两掌中间学练要点:转体时,表现孙式步法和手法的特点,上下肢要协调配合。
完成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臂要沉肩垂肘。
十二、右单鞭1.开步转掌:右脚向右横开一步,脚跟着地;两臂内旋,两掌虎口相对,掌心向外2.弓步分掌:重心右移,成右侧弓步(横裆步);两掌分开,平举身体两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学练要点:完成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横裆步要注意身体重心偏向右腿。
十三、肘底捶1.收脚抱球:重心左移;左臂向左、向下划弧;右臂向内掩裹划弧至右肩前,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收回;两手翻转,掌心两对,两手合抱,右上左下2.上步分掌:左转上步,脚跟着地;左掌向前划弧,掌心向内,右手下落至右胯旁3.跟步摆掌:重心前移,右脚跟半步,脚掌落地;左手收腰,右手向前4.虚步握拳:重心后移,左脚进步,脚跟着地,成左虚步;左手经右腕上劈出立掌,右掌握拳,收于左肘下方;眼视左掌学练要点:迈左脚和两臂运转与身体左转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