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安全工程专业)土木建筑学院二○一五年三月《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所学土木工程安全管理理论、安全技能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防范和遏制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课程设计任务编制土木工程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
(2)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标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
(3)施工计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
(4)施工工艺技术:技术参数、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检查验收等。
(5)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
(6)劳动力计划: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
(7)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在给定的课程设计题目中选定1题,6个学生一组,由组长统筹安排,共同完成。
设计成果用A4纸打印并装订成册,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等内容。
在封面上写明班级、姓名、学号(格式附后),正文格式应美观有序。
四、课程设计时间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
五、成绩评定以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质量、学生在设计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六、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3)《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5)《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7)《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2008)(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TG D60-2004)(1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50-2011)(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2006)(12)《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等一、高边坡防护工程1、工程简介本合同段内深切边坡,位于互通区CK0+225~CK0+452.85R(EK0+300~EK0+440R)段右侧,该段路基全长227.85m,挖方共有12.85万方,该段路基边坡设计为分级开挖,最大边坡开挖高度为35.90米。
CK0+225~CK0+452.85R(EK0+300~EK0+440R)段边坡初治方式为:一、二、三级边坡坡比1:0.75,四级边坡1:1,除最上一级边坡外,各级边坡坡高10m;一级平台CK0+225~CK0+340段宽 4.0m,CK0+340~CK0+452.85/EK0+300~EK0+400段宽2.0m,二级平台宽2.0m,设平台截水沟,三级平台宽2m。
一级边坡采用普通锚杆+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3m*4m)挂网绿化防护;CK0+225~CK0+340段一级平台设抗滑桩支挡;CK0+225~CK0+340段二级平台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3m*3m)挂网绿化防护;CK0+340~CK0+452.85/EK0+300~EK0+400段二级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3m*4m)挂网绿化防护;CK0+225~CK0+340段三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3m*3m)挂网绿化防护;CK0+225~CK0+340段四级边坡采用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3m*4m)挂网绿化防护。
2、水文地质条件线路位于长江南岸,地表水比较丰富且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本深挖路堑段无地下水。
CK0+225~CK0+452.85段右侧高切边坡属于顺层边坡,边坡最大挖深)组35.90m。
该段为丘陵地形,自然横坡5~15º,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J2S砂泥岩互层,其中一层砂岩层厚约14m;岩层产状294º∠16º,走向与路线方向夹角0~45º,两组节理发育,L1:210º∠87º;L2:125º∠81º。
3、设计概况(1)CK0+225-CK0+452.85R段边坡潜在滑动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为内摩擦角15º,黏聚力20Kpa。
边坡设计安全系数为1.25。
CK0+225~CK0+340段右侧边坡最大剩余滑力1814.585KN/m;CK0+340~CK0+452.85段基本稳定。
为防止该段边坡在开挖、爆破、长期降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下二产生局部岩体破坏,采用普通锚杆+压力注浆锚杆防护。
(2)施工顺序:二、三、四级边坡开挖防护,边坡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对边坡—抗滑桩—一级边坡开挖—压力注浆锚杆、普通锚杆及框架梁。
坡面开挖一级即施工坡面加固工程,完毕后方可进行下部边坡的开挖及加固防护的工程施工。
岩质边坡的开挖须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并辅以人工进行,以避免边坡松动而坡坏岩层的整体和稳定性。
(3)路基防护工程不论开挖工程量和开挖深度大小,均应自上而下进行分层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并随挖随防护,防止边坡因长期暴露而坍塌,邻近坡2.5m范围内必须采用光面爆破施工技术。
二、滑坡处治工程1、工程简介互通EK0+390-EK0+509路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为丘陵地形,自然横坡5°-15°,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岩层产状301º<16º,岩层走向与线路方向夹角35~57º。
两组节理发育,L1:210°∠87°;L2:125°∠81°。
路线主要以挖方路基通过,右侧挖方设计坡比1:0.75,坡高10~19.6m。
右侧部分路堑边坡属顺层边坡。
原设计防护措施EK0+390-EK0+436段边坡采用普通锚杆+压力注浆锚杆框架梁(3m×4m)挂网绿化防护、坡顶设2m 高挡土墙及预加固锚杆。
EK0+390-EK0+509段已基本开挖到位,路堑边坡防护措施和路基排水设施未实施。
目前右侧自然斜坡岩土体出现开裂变形,路基坡口线外10-90m处产生弧形拉张裂缝。
为保证本高速公路正常建设和路基稳定,对该段变形体进行处治。
2、工程地质条件该路堑边坡场地内根据地调及邻近工点施工图详勘钻探揭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岩性为粉砂质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粉砂岩,场地内及周边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大多分布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粘土:暗红、紫褐色,硬塑状,摇震无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局部夹有少量的砂岩块石。
厚0-3m。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粉砂质泥岩:紫红色,粉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砂质较重,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为场地主要岩层。
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云母少量,钙质胶结,与泥岩呈互层状产出,为场地主要岩层。
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体孔隙水、基岩空隙裂隙水二大类,土层孔隙水分布于土体中,不具统一水位,富水性及透水性差,水量贫乏;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粉砂质泥岩裂隙和砂岩孔隙、裂隙中,无统一水位。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
场区内未发现泉水出露。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根据施工图详勘相邻工点的水质分析结果,桥位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对钢结构具若腐蚀性。
4、地质构造拟建场区地质构造位处向斜南东翼。
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301°∠16°。
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场区基岩内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J1:210°<87°,微张,面平直,延伸1.0-3.0m,间距1.0-2.5m,切深1.0-2.0m;J2:125°<81°,微张-闭合状,面平直,延伸0.5-2.0,间距0.5-2.5m,切深3.0-4.0m。
三、人工挖孔桩工程1、工程简介合同段起点桩号K5+291,止点桩号K12+255路线全长约6.964Km,位于高家镇及龙孔乡境内,路基4.55km,1座大桥。
大桥有人工挖孔桩30根,其中方桩14根,Φ180cm圆桩14根。
桥梁挖孔桩工程量情况见下表:2、地质概况本区内零星分布第四系松散层,初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岩性为泥岩、砂岩。
主要含水岩组为侏罗系中统砂庙组的岩石,相对隔水岩组为侏罗系中统沙庙组的泥岩。
3、水文、气象条件水文:线路位于长江南岸,地表水地下水比较丰富且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水质良好,适合工程施工用水。
气象:本部所在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多雨,多雾,寒冷为特点,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该区最高年平均温度29.90C,最低年平均温度18.70C,历年来极端最低气温-3.70C,最高气温44.10C。
无霜期达300余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98.7mm,最多年降雨量1614.8mm,最少年降雨量941.1mm。
历年最大风速17m/s,长风向为东北风。
历年平均雾日29.4天,最多49天,最少10天。
四、高桥墩工程1、工程简介大桥全长374米(起止桩号:K7+539—K7+913),位于龙孔镇李家坝村。
上部构造:该桥左幅:8×40m,右幅:9×40m。
采用预应力砼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 梁。
下部构造: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桥墩采用圆柱式桥墩、变截面空心墩、桩基础。
大桥有人工挖孔桩30根,其中方桩16根,Φ180cm圆桩14根。
桥墩有30个,其中变截面薄壁空心墩16根,Φ1.6m圆柱14根,盖梁15个,40mT梁85片。
最高墩柱为左幅4号墩,墩高63.46米。
0#,左8#,右9#为重力式U型桥台。
2.2、主要工程量2、地质概况(1)地形、地貌合同段地处重庆境内,路线走廊区位于构造剥蚀深切丘陵地貌单元区,山脉呈鱼脊状,受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控制,顺南东北西向延伸。
总体上为中~深切割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单元。
(2)水文、气象:水文:线路位于长江南岸,地表水地下水比较丰富且随降雨量变化而变化,水质良好,适合工程施工用水。
气象:本部所在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多雨,多雾,寒冷为特点,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该区最高年平均温度29.90C,最低年平均温度18.70C,历年来极端最低气温-3.70C,最高气温44.10C。
无霜期达300余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98.7mm,最多年降雨量1614.8mm,最少年降雨量94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