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1840年鸦片战争前 课时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废宰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1.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统一台湾: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统一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三征噶尔丹:先后取得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疆域。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
(2)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
3.评价(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巧学妙思][漫画解史] 丞相与内阁首辅[知识拓展] 军机处的特点(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图画证史] 明代“票拟”与“批红”★“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巧思妙记] 巧记明清政治[图解历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史实概念——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史实概念——内阁首辅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3.历史现象——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4.制度概念——改土归流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题一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研读]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史料三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历史实录,主要说明明朝内阁仅仅是备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并无决策权。
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主要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可以替皇帝草拟和批答大臣奏章,但没有决策权。
3.史料三为后人历史评论,说明军机处为皇帝的内侍机构。
┃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答案对皇权的制约方面:后者可制约皇权,而前者不能。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答案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3.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答案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或朝廷重臣;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史论归纳]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主题二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制度根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二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史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解读史料┃1.史料一认为明代政治的不清廉是源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史料二说明清代军机处成为皇帝的附属机构,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3.史料三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还具贵族性格,世族力量较强;隋唐宋时期真正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经济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具有“外向”、“开放”,带“竞争性”的特点;明清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
┃运用史料┃1.依据史料二回答,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
2.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案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对外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这与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题研析]考法1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