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基础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语文考试题(10月份月考)适用班级:15物本、15会本、15商贸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
卷一(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在答题卡上。
一、(20分,每题2分)1.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炽(ì)热处(ù)分渲染(àn)称(è)职B.胆怯(è) 占卜(pú) 奴婢(bì) 瑰(ēi)丽C.逡(qún)巡裸(ǒ)露诘(é)责账簿(bó)D.蜷(án)曲妯(óu)娌衣钵(bō) 肤浅(fū)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朴素揣摩脉搏变本加利B.赝品宣泄枉费富丽堂皇C.撕杀题纲徇私略见一斑D.膨涨亲昵抉择火中取栗3.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解放后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很大。
②许多国际友人,也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
③当然,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一般的并列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
A.受益沉醉不是/就是B.收益沉醉不是/而是C.收益陶醉不是/就是D.受益陶醉不是/而是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B.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C.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D.1933年到1934年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的《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制造假烟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B.《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是地老天荒时代的神话,但至今仍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C.他讲笑话从不嬉皮笑脸,当你笑个不停时,他仍道貌岸然地讲下去。
D.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6.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2分)A.月照窗前竹B.白鹭忽飞来C.聊寄一枝春D.月出钓船稀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
B.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C. 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8.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一颗芝麻粒,但人们只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A.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B.山,缄默不语冥然不觉——它用自己的筋骨来证明自己的伟大。
C.山,也欣喜万分——它因为人的攀登作住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乎——它相信人永远不会臣服自己。
9.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舍,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B.《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彷徨》、《骆驼祥子》、《呐喊》等。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青莲居士。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10.对下面《红梅》一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二、(18分,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站在祖国的海滨,观赏一下海洋的景色吧。
辽阔的海洋,无尽的碧波在荡漾,在金色的阳光下,像无数面银镜在闪闪发亮。
海渐远,天渐低,海洋在远方和蓝天相接。
②翻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地球的面貌吧。
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世界大陆只是耸出海面的一些岛屿,一些群山。
③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公里,约占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而世界陆地的面积只有一亿四千九百万平方公里,占百分之二十九。
④海洋不仅很大,而且很深。
海洋的平均深度是三千八百米。
而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八百四十米。
如果地球表面没有高低,全部被水包围,水深时有两千四百四十米。
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浓度是一万三千零三十四米。
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是八千八百四十八米。
如果你将珠穆朗玛峰移到马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两千多米。
⑤所以,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11.给以上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2.对上面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描述列数字作比较B.下定义引用作比较C.举例子引用打比方D.打比方描述作诠释13.根据文段内容,最适合作为本段文字标题的一项是()A.美丽的海洋B.站在祖国的海滨C.浩瀚的海洋D.地大还是海大(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16题。
① 2008 年北京奥运会3000多枚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②青海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道教发源地玉虚峰。
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
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山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翠绿色玉”等,丰富的色泽便于区分金、银、铜奖牌的等级。
③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别由“白玉”“青白玉,‘青玉’”制作。
玉环的内环周长为31.9 毫米,外环周长为57.7 毫米,厚为3 毫米。
④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玉,最大块体超过10吨,有地细密柔润,加工处理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
此外,青海昆仑玉储量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
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储量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份颇。
⑤数千年来,玉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历来崇尚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
玉含有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也凝聚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
绵延于青海高原、享有万山之宗美誉的昆仑山,不仅出产了品质优关的青海昆仑玉,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汇发展、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完美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人文、科技”的主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14.第②段中说“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记载”,对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说明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B.说明玉文化在我国有丰富的史籍资料。
C.说明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道教发源地玉虚峰的主要原因。
D.与下文“玉文化”的阐述相呼应。
15.将昆仑王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不属于体现的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的一项是()A.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为贵”, “天人合一”的思想。
C.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绿色、人文、科技”的思想。
D.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16.通过文段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B.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通过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的比较,表明了“物以稀为贵”,更突出了青海昆仑玉的贵重。
D.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传授B.惑而不从师惑:疑惑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道德学问1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人非生而知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怪也欤!19.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0.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